朝鲜版“玄武门之变”,是什么原因促使靖安大君李芳远发动兵变?

2020-07-28 14:31:08 作者: 朝鲜版“玄武

时任高丽右军都统使的李成桂,在威化岛回师开京,推翻高丽国王王禑的统治

公元1382年7月17日,李成桂在开京寿昌宫登基即位,是为太祖大王

太祖李成桂的家族成员

李成桂的叛变,对高丽王廷而言是致命的,不少保王派分子仇恨无比,打算将李氏宗族灭门。此时的李芳远在得知父亲的消息后,果断采取措施,掩护自己的族人躲避追杀,避免了家族深陷血光之灾的命运。之后,李芳远又联合判典客寺事赵英珪在开城的善竹桥刺杀了高丽忠臣郑梦周,帮助李成桂扫清政治障碍。所以,在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七月十七日的开国晚宴上,赵浚举着酒杯环谓众人,喜悦地说“今日之事,功在一人”,指的就是李芳远,充分肯定了他的功劳和能力,而李芳远也被太祖李成桂册封为【靖安大君】,跟随使团一道前往南京觐见明太祖朱元璋,途中路过北平,与燕王朱棣结下了很深的友谊。

李成桂登基后,为朝鲜王朝的建立呕心沥血,却一直得不到明朝的正式承认,仅仅以“权署国事”处理朝政,为此心情非常郁闷,身体慢慢变差。更何况随着年龄日益增大,自感时日无多的李成桂不得不开始物色储君人选,诸王子间逐渐出现了分歧。朝鲜王朝崇尚礼制,储君人选也自然需要遵循“立嫡立长”的传统。由于嫡长子【镇安大君李芳雨】英年早逝,根据嫡系顺序,理应让【永安大君李芳果】做王世子。然而,神德王后康氏却希望把自己的小儿子【宜安大君李芳硕】推上世子之位,于是暗中勾结郑道传,成功帮助李芳硕入主东宫。

《朝鲜王朝实录·太祖康献大王实录》

于是,靖安君令都堂,率百官上疏曰:“立嫡立长,万世之经。殿下舍长立幼,道传等挟世子,欲害诸王子,祸在不测,幸赖天地宗社之灵,乱臣伏诛。”

太祖李成桂册封【宜安大君李芳硕】为王世子

王世子李芳硕的册立,让靖安大君李芳远十分不满,决定发动兵变

李芳硕的册封,在群臣及宗亲队伍中炸开了锅,谁也没想到世子之位居然让给了王室幼子,这根本不符合礼制。靖安大君李芳远十分不满父亲的决定,虽然康氏被扶正,但先母的嫡子们还在,凭什么让一个小屁孩继承大统?二哥李芳果不行吗?三哥李芳毅不行吗?围绕着储君问题,朝鲜王廷陷入了激烈的争论,以郑道传为首的功勋派坚决拥立李芳硕的世子地位,以李芳远为首的宗亲派坚决反对李芳硕的册立。就这样,两派间的火药味越来越浓,已经到达无以复加的地步。终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八月二十六日夜晚,积蓄实力久矣的李芳远在汉阳城俊秀坊聚集人马,先是尝试从光化门攻入景福宫,却被提前获得消息的李芳硕带人严防死守(注:李芳硕并非在资善堂内被乱刀砍死,事发前他曾经抵抗过一段时间)。毫无进展的李芳远随即在李叔藩的建议下,调转枪头直指南誾的府邸而去。此时的郑道传与南誾、沈孝生、李懃、张至和等人正交谈甚欢,没有预料到李芳远的突然袭击,结果南誾、沈孝生、李懃、张至和当场被杀,郑道传在逃入前判事闵富的家后,被府军随之抓获处斩。处理掉功勋派重要骨干后,李芳远趁势从守备不足的南门冲入景福宫,迅速解除勤政殿的禁军武装,旋即在翌日黎明,逼迫太祖李成桂下诏,册立李芳果为王世子,废黜李芳硕的世子之位。李成桂眼见事已至此,已经无力回天,只能听从李芳远的建议,命令卢石柱撰写《己巳肃政书》。在获得太祖御诏后,李芳远出尔反尔,密令李居易、李芳干、李伯卿等人将废世子李芳硕和抚安大君李芳藩刺杀于出京的道路上,血腥无比的【戊寅靖社】宣告结束,李芳远掌握了朝鲜王廷的大权。两年后,李芳远在击败李芳干的反叛后,顺利从定宗的手里接过王位,正式成为朝鲜王朝的一国之君。

从戊寅靖社分析王权易柄,李芳远发动兵变的原因并不单纯,而是多重因素下综合作用的结果

通过上文的阐述,可以清晰地得知靖安大君李芳远是以郑道传、南誾、李稷等人密谋诛杀宗室王子为由,才决意举旗兵变的,这个观点源自《太祖康献大王实录》。但实际上,仅仅根据《太祖康献大王实录》里的记载判断李芳远发动兵变的原因,显然过于武断,因为《太祖康献大王实录》是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八月二十八日开始编撰的,时间在定宗李曔禅位六年后。换句话说,太宗李芳远很可能干预了实录的编撰工作,就连所谓的【诛杀王子论】都有几率是凭空捏造的谎言,目的是抹去【戊寅靖社】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塑造自己伟大的形象。所以,承旨在对比《太祖康献大王实录》、《定宗恭靖大王实录》、《太宗恭定大王实录》等史料文献后,提出自我论断,认为促使李芳远发动兵变的原因是多重因素下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要原因有三点:

开国建制后,围绕着兵权归属问题,功勋派和宗亲派之间的矛盾日益激烈。

李芳远具备卓越的个人能力和庞大的野心,不希望自己的势力遭到削弱。

神德王后康氏策划拥立宜安大君李芳硕为王世子,成为【戊寅靖社】爆发的导火索。

1.围绕着兵权归属问题,功勋派和宗亲派之间的矛盾日益激烈,为【戊寅靖社】的爆发埋下伏笔

太祖大王李成桂在开国初年,为了应对复杂的国内外局势,遂允许臣僚和宗亲分领部分军队驻扎在朝鲜八道(咸镜道+平安道+黄海道+京畿道+江原道+忠清道+全罗道+庆尚道),目的是应对可能发生的叛乱和外敌入侵,但强调统兵权收归中央,由中枢院负责组织和调配。然而,随着新国家步入正轨,诸多制度隐患开始显露,兵权归属问题就是其中之一。虽然中枢院名义上掌握着全朝鲜的军事力量,但是现实里,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和王室宗亲们却几乎不当回事,中枢院下达的公文也甚少得到执行,他们甚至还大肆组建数量不等的私人武装。这些私人武装俗称“私兵”,对中央的军事权威构成了直接威胁。朝鲜八道的实际情况,在开国功臣兼奉化伯郑道传看来,无疑是潜伏着的巨大危机。如果放任不理,后果将不堪设想,必须要把这些威胁扼杀在摇篮里。所以,郑道传和南誾等人通过仔细地谋划,将那些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和王室宗亲,或调职或以罪罢免,逐渐将地方的兵权收归中央,增强了中央的军事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