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最绕的一首词,正反读都可以,虽写闺怨却满腹牢骚,令人心疼

2020-07-28 16:43:28 作者: 苏轼最绕的一

回文之下表秋思,少妇思愁,诗人愁更愁

我们都知道苏轼是我国古代时期难得的伟大诗人,虽然他在诗歌方面多有建树,但是身居职场上的诗人却屡遭贬谪,因此在现如今我们所熟知的诗篇当中也有许多描写自己被贬后遭遇的内容。公元1080年十月,苏轼被贬到黄州,"杜门谢客",冬至过后诗人又去了天庆观参加养练,在那更长时间无所收获之后,值得独自一个人返回,所以便创作了这首诗篇,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详细地介绍一下这首诗篇。

《菩萨蛮·回文秋闺怨》

宋代:苏轼

井桐双照新妆冷,冷妆新照双桐井。羞对井花愁,愁花井对羞。影孤怜夜永,永夜怜孤影。楼上不宜秋,秋宜不上楼。

我们都知道苏轼笔下的回文闺怨诗一共有四首,分别以春、夏、秋、冬四个时节为主题,前几天小编给大家介绍的那首诗篇便是以夏天为主要内容,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的这首诗篇便是以一年当中第三个季节秋天为主要话题,其中所描述的内容当然与秋天景色密不可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好好地欣赏一下诗人在诗中所描绘的美丽景色:井栏杆附近栽种了两棵梧桐树,在那不停地望着我那冷色的新装。当我穿着淡淡的新装之时,第一次看到两棵梧桐树矗立在井栏旁。我低下头不停地望着井栏旁凋落的花儿在那里愁叹着,发愁的花儿也在井栏旁望着我失色低头。在我看来行影之下是那么孤独,悲叹着我那失眠难熬的长夜。那漫长的秋夜啊,可怜只有我一个人留下孤独的身影。楼上并不会适应那肃杀的秋天景色,在这萧瑟的秋景之下,我万万不应该上楼远眺。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来,诗人描写的便是秋天之中最为普遍现象,当然所抒发的感情也是在这个季节所特有的。

在这首诗的上片当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寄寓的手法,写出了一个少妇在见到景物动心的"愁"情,这一点我们在一首诗前当中便可以轻易地看出来。在我们看来,诗人苏轼本意是在描写少妇的外表美丽,可能诗人在这其中又夹杂了自己的想法,于是他便将象征萧瑟的"梧桐",与象征美女的"新妆"巧妙地放在了一起进行描写,并且在诗人的诗中树与人产生了很好的共鸣,为的就是能够更好地突出少妇感慨时光流逝,逝去的青春很难再回来,所以女子也是满怀"愁思"。

同样,在接下来描写当中,诗人又深层次地从"梧桐"照秋,为我们描写到了"井花"愁秋。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诗人从"井花"愁秋一直写到少妇"对羞"。在这人与花儿的对话当中,主要目的还是为了突出少妇伤感秋色衰败,此时春心正在慢慢消融,"愁"思也正在绵绵不断。

在这首诗的下片当中,诗人直接便是对闺中少女深夜思念君郎的自嘲心态。前两句中,诗人首先便是从"影孤"写到"孤影",再从"夜永"描写到了"永夜",从而反映出了一个少妇在漫长黑夜当中思夜的过程。其中小编觉得,这个"怜"字便是整首诗篇的精神所在,也是这首诗篇的点睛之笔,于是乎这个"怜"字便传神般地贯穿始终,在我们看来诗人此时此刻应该有一种彷徨不安之感,可能没有贬谪经历的我们并不会有这样感觉。

在我国古代,被贬谪的诗人往往在以后的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挫折,这也就会导致他们心中的愁怨之情愈加强烈,从而在惶恐不安当中渐渐老去。诗人在接下来的描写当中,进一步为我们衬托出少妇秋夜思念郎君的沉痛心情。我们也可以惊奇地发现,在这首诗中"楼"与"秋"显然是两个互不兼容的意向,楼已横秋,人们还有什么必要进行眺望呢?在这种一语双关的描写之下,显然此时的秋色已经不值得诗人前去眺望,随之郎君也不会这样做。

在我看来这首诗篇所描绘的景色与女子心中的愁怨之情形成了鲜明对比,全诗运用了象征和双关的手法,在诗人笔下,在爱情当中所具有的神秘,在神秘而又微妙的内涵之下,少女此时羞涩而又多愁的心态也是被诗人反复描绘,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了读者们的面前。然而,诗人也是从秋天当中最为普通且最能真实反应出秋色衰变的景物"桐"、"花"、"井"、"楼"之处入手,这样描写的好处就在于,不但寄托了少妇"永夜"之时孤影之下的梦幻、寂寞和愁苦,更是将这种衰败景色原原本本地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使我们也为少妇悲惨经历表示深深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