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掀起秦末农民起义大幕,刘邦迫降秦王子婴,暗度陈仓击败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独占关中,东出鏖战击败项羽,最终建立汉王朝,刘邦麾下萧何擅长“内政”,张良擅长“谋略”,韩信擅长“军事”,被誉为汉初三杰,是刘邦夺取天下的重要功臣。
韩信曾在刘邦入汉中时离开,引出“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世人称颂萧何慧眼识金,但刘邦真的昏聩不识英才吗?笔者为您以刘邦的角度,剖析韩信拜将的前因后果。
刘邦刘邦西征灭秦,鸿门宴获封汉王
秦将章邯败周文、灭田臧、攻魏咎、诛项梁、围巨鹿,紧迫的局面下,楚怀王熊心与众将约定,“先入关中者王”,刘邦率所部起义军西征,道路艰险补给也困难;宋义率项羽及楚军精锐北上,救援赵国并正面攻秦。
刘邦西征初期,在昌邑、开封、洛阳等地接连受阻,直到公元前207年六月,刘邦攻取南阳重镇宛城,兵员辎重得到补充,得益于张良的计谋,刘邦军偷袭武关,蓝田击败秦军,十月进驻霸上,迫使秦王子婴献城投降。
楚怀王与众将盟誓在先,项羽有二十万秦军要应对,刘邦手握十万雄兵,凭关据守看似高枕无忧,但秦王子婴出降,同样使司马欣与董翳招降二十万秦军,关东诸侯慑于项羽威名俯首听命,四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奔赴咸阳。
汉军成分复杂,既有诸侯兵将,又有秦国降将及新招募的士兵,数量众多却战斗意志低下,对刘邦尚未效忠;何况关中地区虽然富饶,但常年征战耗尽秦国积蓄,秦王子婴粮草短缺才会归降,汉军若无粮草便难以坚守。
刘邦西征路线
《史记》中“巨鹿之战”及“坑杀降卒”皆有争议,唯独可以确信“鸿门之宴”,项羽并未想杀刘邦。
鸿门之宴是反秦胜利的庆功宴,作为盟主的项羽信奉巫教,宴饮杀功臣不祥,项庄名不见经传,又是项羽堂弟,诛杀刘邦既无把握,又难以洗脱嫌疑;刘邦如厕之时逃离,没受到监视拘禁,更是由樊哙质问,项羽及诸侯才知晓刘邦离去;
何况项羽并未将刘邦视作对手,相反分封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后,项羽希望同样来自楚国的刘邦,能够制衡关中三王,避免关中再度统一,“鸿门宴”错漏百出,既不似项羽的性情,又不像范增的安排,更像是刘邦“楚汉争霸”的借口。
刘邦在樊哙与张良的劝谏下,查封秦国皇宫及各地府库,禁止汉军将士劫掠百姓,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赢得民心;但财物被诸侯联军洗劫,导致刘邦赴任封地粮饷匮乏,很多将校军官面对渺茫的前途,选择离开汉军另谋出路。《史记·高祖本纪》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
刘邦厚待士卒,当部众选择跟从,刘邦给予尊重,当部众选择逃离,刘邦也给予理解,这就是刘邦能够开创基业的优势,但刘邦竟然得到属下汇报,从沛县起兵便追随的萧何逃离,这对刘邦的打击异常巨大。
项庄舞剑韩信投奔汉军,萧何力荐方拜将
韩信曾追随项梁,项梁战死后追随项羽,项羽待韩信很好,郎中在秦汉之时“内充侍卫,外从作战”,属于心腹级别官员,只是项羽刚愎自用,连“亚父”范增的话都不听,回绝韩信的建议毫不奇怪,韩信觉得难以实现理想,在诸侯分封之后投奔刘邦。
汉军处于重整期,韩信未受重用,却因连坐险些被问斩,由夏侯婴搭救并保举,才获得治粟都尉,成为丞相萧何的下属,萧何与韩信多次探讨军国政务,由此向刘邦多次引荐,却始终得不到刘邦的重用,韩信才最终决定离开。《史记·淮阴侯列传》载:"滕公奇其(韩信)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於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刘邦屡次回绝提拔韩信,源于刘邦的四个顾虑:
第一,韩信追随项氏多年,却投奔落魄的刘邦,难免有奸细嫌疑,若被项羽窥知汉军意图,或韩信暗中夺权,刘邦将万劫不复。
萧何月下追韩信
第二,韩信确实钻研兵书战阵,也随项羽征战开拓眼界,却没有战场实际指挥经验,赵括“纸上谈兵”结局悲壮,刘邦不敢冒险。
第三,汉军将领皆有功勋,大将军之位万众瞩目,所以刘邦才悬而未授,韩信若居高位,有“赏罚不明”之嫌,易造成军心动荡。
第四,萧何掌握汉军钱粮运作,刘邦虽信任却有所猜忌,若萧何举荐的韩信掌握兵权,联手将架空刘邦,保持现状才最为有利。
很多人称刘邦为“无赖皇帝”,那么以无赖的角度看,萧何与夏侯婴不能放,两人熟知汉军情报,若是投奔其他诸侯后果不堪设想;萧何与夏侯婴不能杀,担负沟通刘邦与众将的作用,杀功勋汉军将不战自溃。
韩信有才能也有野心,但汉军中高层将领皆效命刘邦,兵权调动需要刘邦同意,在萧何如此执着请求下,刘邦遂对韩信礼贤相待,建造“拜将台”授予韩信大将军之位。
韩信遭遇中高层将领质疑,但破格提拔激起底层士兵斗志,首战“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击败雍王章邯威震关中,开启楚汉争霸的序幕,率领汉军南征北讨,于垓下合围楚军,迫使楚霸王项羽自刎乌江,以不败战绩获得“兵仙”之名。
拜将台总结:刘邦知韩信才能,但君王必须谨慎
感佩萧何,屡次举荐韩信,甚至以弃官威胁,旨在挽留住将才,扭转楚汉之间不利局面,韩信追随项羽多年,熟知楚军作战风格,是汉军突破重围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