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包衣奴才”这个词汇,相信大多数网友是不陌生的。因为不论是网络论坛还是清宫戏,都会时常出现这个词汇。
“包衣奴才”是清朝特有的词汇,那么,“包衣奴才”到底是干嘛的?并且地位如何?
这一切,要从清朝建立前后说起。
女真社会的演变
在当代,很多历史爱好者认为,金朝的女真和清朝的女真,其实已经并非一个民族,因为清朝的女真来自北亚,迁入女真故地以后,冒认为女真。
不论金女真和清女真是否有渊源,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明朝时期的女真各部,处于较为蛮荒的状态——类似原始社会后期的情况。
明朝万历帝在位期间,女真头目努尔哈赤宣布反明,并且建立后金汗国,一般认为,后金的属性是奴隶制国家。
奴隶的来源不外乎两种,一种是来源于人口买卖(包括自己愿意卖身为奴),另一种,则是基于战争的俘虏。
后金汗国的建立,大明朝廷当然不会坐视不理,于是明朝不断发兵讨伐后金汗国,双方长达数十年的战争由此拉开,而明朝也在战争中不断衰落,最终崩溃。
而在这场战争中,很多明军士兵被后金军队俘虏,成为奴隶。
此外,皇太极在位期间,后金(清朝)军队还曾多次入关,甚至跨海到山东一带进行劫掠,这些被劫掠的,除了财富以外,还有人口,这些被掠走的人口,也成为了奴隶。
奴隶的等级和成分
如同一家公司的员工,同样都是给人打工,但是资历新老有时候会决定地位不同。
随着后金(满清)的势力不断膨胀,奴隶的基数也随之增加,成分也变得复杂,由此,导致奴隶之间的地位也存在三六九等。
一般来说,最早的奴隶往往是地位最高的。
努尔哈赤起初只是个女真酋长,除了他的部落之外,还存在许多别的不臣服于他的部落,努尔哈赤征服这些部落以后,这些部落的成员也随之成为了奴隶——这算是后金朝廷最早的一批奴隶。
之后,则存在着大量和明朝甚至朝鲜作战时候,被俘虏来的奴隶,这部分奴隶起初的地位很低,甚至用朝不保夕来形容也不为过。
不过,所谓千年古道走成河。在过去,恶婆婆也都是从温顺儿媳妇熬成的,奴隶也不例外。
包衣奴才的翻身
明朝崇祯十七年,满清应大明朝山海关守将吴三桂的邀请,进了山海关。起初南明弘光皇帝对此感到欢欣鼓舞,还曾派人册封吴三桂为公爵,表示认可、嘉奖吴三桂的这一决定(按:所以单说放清兵入关,这个锅不能全让吴三桂一个人背)。
清军入关以后,用了二十余年时间完成对中国的统一,但是,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了清朝统治者面前:大明故地太过庞大,如果依赖汉人治理明朝故地,那么很可能导致清朝丧失地方政权,因此,清朝需要在各级政权里,塞进自己觉得可以信赖的人。
如同蒙古人征服了汉人和南人以后,色目人也从起初的奴才变成了主子一样,此时清朝入关前的奴隶——包衣们,也由此实现了阶层飞跃:清朝统治者将包衣们安插在朝廷和地方,让他们帮自己的主子来掌握大清国的政权。
不过 ,可以确定一点,那就是起初,并不是所有包衣都认可这种“分配”,因为人心有个特点,那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这种现象在生活中时常存在,比如甲乙二人都是穷汉出身,但假设甲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或者甲乙一起提高,但甲略高于乙,那么,这世界上最恨甲的人里面,必然有乙一个——尽管,甲的地位、成就没有任何成分来自于对乙的掠夺。
又或者如同《旧制度和大革命》一书中提到的这样观点:法国农民的生活水平要好过普鲁士,但是普鲁士农民没想着如何造反,反倒是日子相对好的法国农民考虑革命。
包衣因为大清国的定鼎中原,而从奴才变成了相对的主子,但即便这样,还有很多人对清朝统治者产生了恨意。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清朝在云南俘虏南明永历帝以后,部分八旗兵居然突发奇想:觉得比起康熙小儿,永历帝才是真龙天子,于是策划劫走永历帝,并且拥立永历帝继续抗清,当然这场兵变图谋最终遭到了粉碎。不过从这一事件可以看出,包衣内部也因为分“脏”不均,而爆发冲突。
包衣的“盛宴”
很多人对清朝存在这样的误解,那就是清朝存在着“满汉分界”,但其实,在清朝“满汉分界”并不明显,反倒是“旗民分界”十分明显。
所谓“旗”指的是旗丁,按照民族划分可以划分为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八旗。而按照旗人内部的划分,可以分为三种:
正身旗人。指的是正儿八经的满洲贵族;
包衣旗人。既清朝入关前的家奴。
旗下家奴。旗人家里的家奴,这类人是满清入关后因为跑马圈地等因素,导致自身的身份从自由民转化成了旗人的家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