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之所以影响后世几千年,跟他的两个老师有很大的关系

2020-07-30 12:15:46 作者: 司马迁之所以

司马迁,作为我国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他倾注毕生心血编纂的《史记》,不仅是我国的一部非常重要的历史资料,还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有人说司马迁出生于前145年,也有人说是前135年,具体卒年不详。在汉景帝时期,司马迁的家庭可以说是一个小康之家,生活比较富足。所以,他从小在父亲司马谈的教导下,读书、写作,非常刻苦。在十岁的时候,司马迁就已经可以独立阅读《尚书》、《左传》等文章了,算是一个神童。

后来,长大一些的司马迁,跟随做官的父亲来到了京城。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想必司马迁的父亲也是拥有了这样的先进思想。所以,才会让司马迁到处游历,行走天下,去各地收集各种奇闻异事。就这样,司马迁在游遍了各地后,回到了京城,并在父亲的帮助下成为了郎中。

司马家族一直以来都有一个传统,那就是:编纂历史典籍。而这一重任,在司马谈弥留之际,将其托付给了司马迁,并叮嘱他一定要将家族的传统传承下去,发扬祖先们的伟大事业。当时,司马迁在长安任职,这给他提供了结识天下豪杰的机会,也就在此时他认识了对其影响颇大的两个人:

董仲舒和孔安国。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将儒家思想与当时的政治统治相融合,编纂出了非常著名的《举贤良对策》。同时,他还吸收众家之所长,创建了以儒学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并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此外,他还是司马迁今文经学的老师。

而孔安国是汉景帝时期的儒家学士,据传,汉鲁恭王刘余扩建宫室拆除孔子故宅,于壁中得古文《尚书》,较今天《尚书》多16篇,孔安国将古文改写为当时通行的隶书,并为之作“传”,成为“尚书古文学”的开创者。他学识渊博、擅长经学,是司马迁的古文经学老师。

二人作为司马迁的老师,对其影响颇大,直接反应在了司马迁的《史记》中。

比如:董仲舒主张“有道伐无道”的思想,成了《史记》反对暴政统治的理论基础。而在《史记》中,衡量一个历史人物的褒贬性,也常常会用到董仲舒“尚耻之义”的标准。

之后,司马迁继承了其父亲的衣钵,成为了汉武帝时期的太史令,主要工作是编纂历史典籍。所以,他的《史记》,可以说是一部鸿篇巨制,其中,记录了华夏文明,从黄帝到汉武初期,共计3000多年的历史。为了能让这部历史书籍更贴近事实,司马迁游历全国,到历史事件的具体发生地去寻找真相。

这期间,从大禹治水的发源地,到屈原自尽的汨罗江,再到孔子讲学的课堂,以及汉高祖起兵之处,司马迁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此外,为了收集历史资料,司马迁不惜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在旁人看来,这根本就是自讨苦吃的傻子行为,但是,在司马迁心中,却是自己毕生的夙愿与追求。

都说人有旦夕祸福,在皇帝身边做事,那更是如伴虎一般危险,言行稍有不慎就会惹来杀身之祸。特别是像司马迁这种为人正直,实事求是的人,更容易因为说实话为自己招来祸端。

汉武帝天汉二年,李陵在带兵出击匈奴的时候,由于寡不敌众,弹尽粮绝,最后,归降于敌军。为此,汉武帝非常生气,朝内群臣都在极力声讨李陵这种投敌叛国的行径。但只有司马迁,站在客观的角度上,中肯的评价李陵,认为他是拥有一颗报国之心的。因为,李陵敢于用五千兵马吸引敌人的全部火力,并能在没有援兵的情况下,坚持与敌人抗衡。虽然,最终败给了敌军,但其忠肝义胆令人佩服。

而李陵的投降应该是假意为之,实际上是想保全性命,后期找机回汉继续为国效力。不过,由于后来公孙敖谎报李陵为匈奴练兵,并准备对汉朝发起反击后,使得汉武帝大怒,不仅将李陵全家问斩,还迁怒于司马迁,给其定了一个诬罔之罪。在当时,这个罪名可是非常大的,按律是要被杀头的。不过,后来司马迁以腐刑代替了杀头,侥幸的活了下来。

而司马迁之所以选择忍辱负重,是他心中一直谨记父亲的临终之托。后来,司马迁背负着屈辱,完成了《史记》这篇巨作。

其实,在《史记》中,对于人物传记主要依据人物的地位,分三类进行撰写。其中,写皇帝的叫“本纪”,写诸侯的叫“世家”,写英雄豪杰突出贡献人士的叫“列传”。但是,也有一些例外,比如:项羽,没有做过皇帝,却被司马迁归入到了“本纪”当中;不是王侯出身的孔子,也被列入到了“世家”。此外,与孔子有一样“待遇”的还有一个人,就是农民起义首领陈涉,也被写入到了“世家”之中。

那么,为什么司马迁会将一个农民归入“世家”的行列呢?

这里说的陈涉,其实就是陈胜,即:秦朝末年时期,非常著名的农民起义军领袖。陈涉领导的这次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的,全国性的农民反抗运动,对推翻秦朝的暴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正是因为如此,司马迁对陈涉身上所拥有的反抗精神非常敬佩,便破例将其归入了“世家”之中。

其实,从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我们就可以看出,虽然,司马迁在编写《史记》的时候,是以事实为基础的,但同时,他也会将自己内心的强烈诉求和情感融入其中。他会将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写到了书籍之中。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