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为切入点,浅谈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和影响

2020-07-30 16:39:50 作者: 以“王侯将相

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为切入点,浅谈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和影响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统治元年,以陈胜和吴广为核心的农民起义军,打响了反对秦朝暴政的第一枪。“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一句震古烁今的豪言壮语,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秦末农民起义浪潮。这也就是《陈涉世家》中所记载的大泽乡起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这其实就是秦律中一条比较严苛的律法,奉秦朝统治者征召的农民必须如期到达,一旦错过了征召日期就有性命之忧。而陈胜吴广以及其他900余名农民,就是在“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的前提下,为了能够活命才被迫发动起义。

发生在秦朝末末年的大泽乡起义,既有历史的偶然性也存在一定必然性。所谓偶然性,其实主要指的是陈胜、吴广等人,在受朝廷征召的过程中遇到了连绵不绝的大雨,在这种前提下就很容易误期,而误期之后按照秦律需要处斩,这其实就是大泽乡起义的偶然性。

而之所以说大泽乡起义有必然性,其实指的就是当时秦朝二世暴政让老百姓怨声载道,再加上秦朝以法家治国的理念,不断在统治过程中施以严峻的酷法,尤其是在修秦长城和秦始皇陵以及阿房宫时,不断征调老百姓做苦力而导致农业生产受到影响,在这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饿死的老百姓不计其数。

这其实也为大泽乡起义提供了必然的历史条件。在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基础上,秦朝末年规模最大、组织性最强、破坏力极高的大泽乡起义应运而生。

一、秦末大泽乡起义的原因和背景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那些称王侯拜将相的人,难道就比我们高贵吗?这是一种源自农民思想中最初的反抗意识,而正是这种原始的反抗意思,为大泽乡起义的领导者陈胜、吴广埋下了最初的“革命”火种。

西汉史官司马迁在《陈涉世家》中,曾有过一段这样的描写,“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陈胜还在当农民的时候就不满足现状,希望能够有一天自己可以富贵并帮助乡邻。但是他这种想法随即受到了乡邻的取笑“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但这对于胸怀大志的陈胜来说并没有气馁,“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你一个小小的麻雀怎么能和我这样的鸿鹄相提并论呢。

陈胜和吴广生活在前秦二世统治时期,当秦二世即位之后就开始从全国征调农夫以及囚犯,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修造造秦始皇陵。按照当时的秦朝律法来看,受到征调的农民和求发皆不得误期,否则都将依照秦律处死。陈胜、吴广就是几十万受到征召的农民之一,但在前往目的地的路上突降大雨并且久而为停。

“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在这种天灾人祸的严峻形势之下,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大概意思就是等死不如起义,虽然起义也是死但死得其所。在这种前提和背景下,秦末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在陈胜、吴广的组织之下开始了。

二、秦末农民起义的动员和宣传

秦二世当政时期,由于赵高擅权而秦二世又混用无能,所以当时秦朝的社会矛盾非常剧烈,秦始皇陵尚未修造完成之时,秦二世又要继续建造阿房宫。据统计当时秦国人口不过二千万,但被陆续征召征修皇陵、筑长城、守岭南、建阿房宫的人大约有2-3百万人。在众多受征召的老百姓中不乏老幼和妇女。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不仅老百姓怨声载道而且很多反秦势力也都在逐渐酝酿。

陈胜、吴广在发动大泽乡起义之前,曾利用自然现象即“会天大雨,道不通”作为起义的由头,然后又利用秦朝严苛的律法“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作为依据,并加上当时老百姓对秦朝暴政的怨恨作为“人和”契机,再加上当时大泽乡的实际地理环境即“地利”为依托,为秦末农民起义奠定了“天时、地利、人和”的舆论基础。

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利用人们对秦朝太子公子扶苏的情感,以及项燕的“楚虽一户,亡秦必楚”的毒誓,“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大泽乡起义制造了合理的舆论宣传。“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从这里可以看出三秦之民皆支持陈胜吴广发动起义。

同时还利用了当时人们的迷信思想,采用占卜的方法为起义寻找思想基础,“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

为了让人们足以相信并支持二人的领导地位,随之陈胜吴广又自编自导了一出“丹书鱼腹”的好戏。将写有“陈胜王”的丹书置于鱼腹之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吴广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至此陈胜吴广为发动大泽乡精心设计的舆论宣传告以成功。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