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丧葬风俗的转变,也侧面反应了当时封建社会面临的问题

2020-07-31 01:13:49 作者: 汉末丧葬风俗

在封建历史上,丧葬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一环,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政策,而儒家的影响力从汉武帝之后,逐渐开始走向巅峰。因为儒家思想里,“孝”的地位非常高,这也间接的促进了厚葬的风俗的风靡。不但如此,除了厚葬以外,还有“久丧”也跟着一同发展壮大。

除了儒学的影响以外,古人传统的观念也讲究“以死者为重”。所以在两汉时期的墓葬里,陪葬品是最丰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海昏侯刘贺的墓,在刘贺墓出土时,里面的金银珠宝数不胜数,让人看的是眼花缭乱。但是到了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丧葬的习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本来愿意风光厚葬的王侯们,逐渐开始接受一切从简的丧葬方式。

以当时主要人物来看,诸葛亮、刘备、曹操等人皆选择薄葬的方式。先拿曹操来说,在他去世之前,就曾明确下令,在自己死后,不要长期为自己服丧,下葬时殓服用自己平时的衣服就可以,陪葬品里金银珠宝一律不用。

在看刘备死时,下葬的方式几乎与曹操如出一辙,除了帝王以外,将领臣子也多选用薄葬的方式,纵观整个三国历史,很多人的临终遗言里经常会出现“敛以时服”“遗令薄葬”之类的词语。那么是什么致使由来已久的厚葬风俗在东汉末年便的不长见了呢?下面小编就来给大家分析一下这里的几个主要原因。

如果说厚葬的风俗是建在儒学基础上的话,那在东汉末年兴起的薄葬就不足为奇了。在十常侍被除后,皇权的威严已经是所剩无几,各地豪强纷纷加入到军阀们的混战当中,曾经儒家六艺里的礼、乐、射、御、书、数已经不再是当时人们所注重。准确点说,六艺之中仅剩下了御(骑马)和射(射箭)还让人认可,全国上下普遍出现一种“穷兵黩武”的风气。

礼乐的崩坏,让人们不再遵守传统的思想观念,丧葬的文化理念也就逐渐不被人们看重。加上服丧的持续时间一般长达三年,当时军阀之间的战争极其频繁,能征善战的人也就那么几个,若全去服丧了,谁来领兵打仗,所以“久丧”的传统被统治者们摒弃。

另外还有一点,汉武帝时期曾经一度打压除儒学外的其他学派,诸子百家就此黯淡,但东汉末年的战乱让儒学衰落的同时,也帮助了其他学派的重新兴起。在三国群雄争锋期间,出现了不少道家,法家的人物,如道家的张鲁、刘表,法家的诸葛亮等等。而韩龙刺杀鲜卑单于轲比能的举动,又像极了墨者的行事风格。其中法家一心关注君主集权,道家因为对死亡有着不同的理解,所以没必要厚葬,而墨家的思想里直接就包含了“节用节葬”的观点。

汉末的兵祸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加上自然灾害的不断侵袭,全国的经济已经不足以支撑君王们举办隆重的葬礼了。外加长时间的分裂状态,军阀们的财政收入主要投入到了军事战争中里,尽管后期形成了魏、蜀、吴三个比较稳定的政权,但他们之间的互相攻伐却重来都没有断过,而且三方在战争的激烈程度和平率上,都远远大于了之前的军阀混战。

因为连年的征战,那时不要说是厚葬了,就连生前享受奢靡的生活,都会受到世人的不断唾弃。崇尚节俭成为了当时统治阶层必备的道德品质。曹魏的重要将领夏侯惇,就因为节俭而被后人所称颂,甚至在曹丕登基以后,直接将节俭列为了一项制度。再看另外两家,蜀汉和东吴的家底还不及曹魏,节俭之风必定盛行,而薄葬便是最能这种品德的一种方法。

不管在任何的时候,打仗都需要大量的钱来支撑,可老百姓们连饭的吃不起了,还能上哪里去寻求军饷呢?于是,一些人便想到了一种丧失伦理的办法,“盗墓”。虽然这种行为可以暂时的解决燃眉之急,但却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后果,缺钱的军阀们纷纷效仿,导致汉代及其之前朝代的墓葬受到了大面积的破坏,这对于华夏文明来说,是一件无法弥补的损伤。

为了一己之私,当时的不少军阀都参与了进来,但最出名的当属曹操。这其中,少不了陈琳的功劳,因为一片讨贼檄文,还顺便治好了曹操的头痛病。为了盗掘古墓,曹操还设立了专门负责此事的职位,即摸金校尉和发丘中郎将。但当时是由谁来任命,史料里并没有提到,估计也是害怕遭到后人的唾弃,才只字未提。

在盗发古墓这方面,孙权的名声其实也不亚于曹操,而且其目的只能用可耻来形容。孙权为了给先父修建庙宇,盗挖了长沙王吴芮的陵墓,取走了建造陵墓所用到的木料,用来当自己的建材。

在这种恶劣行为的影响下,很多人也惧怕自己死后会遭受到同样的待遇,为了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干脆就从根源上去解决。将自己的陵墓搞的一文不值,直接打消了这些不法之徒的想法。

东汉末期在丧葬风格上的这种变化,也间接的反应了当时社会所面临的危机,种种因素夹杂在一起,才诞生了这种薄葬的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