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放羊倌,为何多次得到汉武帝的垂青,最后还成了御史大夫

2020-07-31 23:21:45 作者: 小小放羊倌,

西汉武帝时,因朝廷接连派兵反击边境匈奴的侵扰,战事的开支越来越大,国家财政开始吃紧。就在汉武帝和满朝文武为此烦恼时,河南的地方官却呈上一封奏书,原来在当地有一位叫卜式的放羊人,愿意将自己放羊所获财富的一半赠与国家,来帮助朝廷反击边境的匈奴。

这封前所未有的奏书,引得百官议论不停,汉武帝也十分好奇,于是专门派遣使者前去调查这个叫卜式的羊倌,看看他真实的动机和目的。很快,使者就在一堆羊群里见到了正中放牧的卜式,果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放羊倌,使者便照汉武帝的吩咐问卜式:“你愿意将家财分出一半给国家,是想当官吗?”卜式回答:“自小牧羊,不会做官,也不想当官”,使者又问:“那是因为你或者你家里有什么冤屈,需要有人为你做主吗?”卜式摇头答道:“我生来跟人没有争斗,同乡的人贫穷,我救济他们,不善良的人,我教育他们,去到哪里,人们都顺从我,我又怎么会有冤情呢?”使者只好直接问:“那你到底想要啥?”卜式说:“皇上讨伐匈奴,我认为贤能的人应该以死明节,有钱的人应该捐出来,这样的话匈奴就可以灭掉了”。

使者回到都城,把这番问答照实禀报了汉武帝,汉武帝把这个情况和丞相公孙弘一商议,公孙弘无法理解卜式的这种无私为国的举动,认为“此非人情”,实属“不轨之臣”,不能作为教化的典型。武帝对此也有怀疑,于是把卜式关了好几年才被放回家,回到老家卜式仍然当他的放羊倌。

这个卜式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是个沽名钓誉、心怀不轨的阴谋家,还是真如他自己说的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羊倌呢?卜式,河南人,自幼就以种田、放牧为生,父母故去后,家里就还有一个小弟,待到他弟弟成年分家时,卜式将房屋田产和其他值钱的都给了弟弟,自己就要了羊圈里的一百多头羊而已。此后,卜式入山专心牧羊。十多年后,他的羊群已经发展到一千多头,还积累的很多的财富,所以他又重新购置田产宅院,成为当地有名的富人,不过,即使成了富人,他依然保持着牧羊人的简朴并时刻不忘大汉朝的安危,所以才有了前面的壮举,可惜一片热情却被误解了。

“分财为国”的事过了一年多,匈奴浑邪王降汉,朝廷优加安置,花去了国库许多储备,而这时又赶上山东等地发生水灾,一时灾民四起,情况十分危急,朝廷这时却囊中羞涩,拿不出钱来赈灾。卜式闻之这一情况后,再次捐钱二十万给河南太守,用来救助逃荒的灾民。汉武帝从河南呈报的当地富人济助灾民的名单上看到卜式的名字,便想起了一年前这个上书捐财的放羊倌,感到卜式是真心实意为国家,并非沽名钓誉,于是赏赐给他一笔财富,可是卜式又把这赏赐转给了地方,以供财政之需。

汉武帝见卜式这样一心为国,十分高兴,于是亲自接见了他。君臣见面,不但相谈甚欢,武帝还饶有兴趣的问卜式怎么样才能将羊养好?卜式说:“让羊儿们按时作息,不好的羊就把它挑出来,不让它去影响其他好的羊,其实治理百姓也差不多是这个样子。”听罢这段话,汉武帝感到惊奇又受启发,觉得卜式虽然出身牧羊人,但懂得治民之道,是个自己需要的人才。于是命卜式为河南的一个县令,让他试着去管管老百姓。几年下来,卜式管的不错,汉武帝也越来越器重他,元鼎年间,卜式再次接受任命,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

卜式从一个放羊倌到御史大夫,看似十分幸运,其实是他一如既往的对国家、对朝廷的忠诚才让他有如此的传奇经历,不然,恐怕捐再多的财富也得不到汉武帝的垂青。卜式致富不忘义,自觉济国难,解民困的精神和行为是值得我们当代人思考的。

【参考文献《汉书·卜式传》、《资治通鉴》等,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