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镜、铜鼓、铜车马,贵博青铜文物的斑驳之美

2020-07-19 17:48:06 作者: 铜镜、铜鼓、

图11心形铜戈

“麻江型”鼓,纹饰亦简略(图16麻江型铜鼓)。以一九五四年麻江谷洞明墓出土的那面鼓为例,鼓面出沿,略小于胸,腰间一道凸棱,正将鼓身分上下两段,一对扁耳置于胸、腰之交。自腰至足,渐次展开,中无折线。鼓面中心为光体,岐出十二芒,外有四晕。第一、二晕纹饰模糊不可辨,第三晕饰游旗纹,第四晕乳钉纹。鼓身纹饰疏少,胸部见同心圆及梅花图案,腰部有回纹,足部仍见有同心圆及回纹。此鼓型制矮圆,四道合范,工艺上的粗略,使得纹脉线条模糊不清,纹饰更简略。馆藏的这三种类型鼓,倘以时间早晚来看纹饰之殊,由繁缛精致,图案写实,而趋于抽象,并渐渐地接近简略粗制。其中,一些时代较近的从民间征集到的传世的,或可能埋入土中时间不长,而后又传世的纹饰精致的铜鼓,皆为抽象的图像。若以工艺美术品来看待,此类鼓与出土的鼓相比较,多一些工艺气,少了后者那泥土久来侵蚀的斑驳之美。随时间后移铜鼓功能扩展,各族民间各层面的婚丧、祭祀、节日喜庆均涉及铜鼓,使之日渐世俗化,量的需求增多,制作者水平不一等因素,除了装饰铜鼓的构思意识程式化以外,制作的技艺则表现出良莠不齐.

三、馆藏青铜器的价值

选择我们馆藏青铜器的重点和亮点,作了如上的介绍。从价值上论,这些文物是我国古代青铜文化成就的组成部分,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贵的材料。前面已谈到这些青铜器是在我省境内考古出土的,无疑是我省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地方层面上,为我们探究和认知古代贵州各个方面的成就,如文化的影响交融,科学技术的发展,艺术创作的状态等等,其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另外,展示文物是博物馆人的使命之一,也是发挥文物重要价值之举,所以我们要在对这些文物加强保护和研究的前提下,举办各种专题的展览,向大众展示和诠释这部分文化遗产,惠及社会,增强民众的文化素养。

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包括青铜器在内的各类文物,我们有许多工作还要做,首先,继续征集扩大馆藏,是我们工作的基本方向,让这部分文物在博物馆里得到很好的保护,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对这部分文物中的各类别加强研究,更好地去认知它们的价值,是我们毋庸置疑的工作重点,我们将不懈努力。

文章转自网络

图12铲形铜戈

考古专家认为,将这些出土的兵器与几近同时的中原兵器形制相较,所存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在考古发掘中,从普安铜鼓山遗址里,找到的那些铸造兵器的石范、陶模,印证了古代贵州有生产兵器的情况,强化了认为它们具有地域特征的说服力。

铜镜也是古人见诸生活日常的东西,由贮水铜盂,水面照人的铜鉴演变形成的,故有人以为铜镜即铜鉴的扁平化,正面磨光照脸,背面则铸以纹饰样,起着装饰作用。我们馆藏的这类器物,样式、风格与中原地区的发现一致。具体而言,发掘于赫章可乐西汉墓中的日光镜,镜背正中的半球形钮,环绕钮座的连弧纹及在外一层环铸的“见日之光,长不相忘”的铭文,如此的铭文及纹饰布构组合饰镜,与中原汉镜风格保持毋庸置疑的一致性。于同时同地出土的四乳铜镜、星云纹铜镜、昭明铜镜(图13昭明铜镜)也是如此,大抵都是环绕着排布的乳钉纹、连弧纹以及夹在其间的夔纹,或者是圆圈的铭文带,大同小异。这些铜镜在当时无论是贵州地域所产,或由外传入,都是文化交往的实证。

图13昭明铜镜

最后要谈及的是铜鼓,这种我国南方与东南亚诸多民族所钟爱的礼乐之器,自古及今,代代沿用。大约2700年前便已出现,承传延续,至今仍为许多民族所使用,它首先是乐器,又兼具其它方面的功能,从早期铜鼓上的炊爨之迹,表明其经历了既是乐器又是炊具的初始阶段,是一种极特殊的青铜器。它的功能牵及祖先祭祀,丧葬习俗,民间喜庆,娱神又娱人。就铜鼓普遍的形状而言,通体以青铜铸成,分鼓面、鼓身,鼓面呈正圆,鼓身则分上部鼓胸,又称胴,中部为腰,下部是足三段。鼓面的纹饰,即中央凸出的光体,光体向外放射出多角花纹谓之光芒,两者组合的纹饰,称太阳纹。其外,有一圈复一圈的带状纹,称晕带或称晕圈,这部分纹样因铜鼓类型之异而各显特色,但基本按这样的顺序排布在鼓面上。鼓身可以装饰的面积宽,纹饰种类更为丰富繁缛,或动、植物纹,或几何纹,或竞渡纹等等,亦因鼓型不一,各有特点。铜鼓被专家们确分为“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遵义型”、“麻江型”、“北流型”、“灵山型”、“西盟型”八种类型。馆藏有“石寨山型”、“遵义型”、“灵山型”和“麻江型”及。“石寨山型”铜鼓在赫章可乐西汉墓中出现,则是贵州省内已知时代最早的铜鼓。在历史的文献叙述里,也让我们再了解到古代贵州先民由来已久对它的珍视,翻阅《明史·朱显传》、《平播全书》、《遵义府志·金石志》等书籍,可以读到有关对铜鼓的记录。

图14石寨山型铜鼓

这件“石寨山型”铜鼓的大小、形制、纹饰与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石寨山型”鼓标准器相似,故而划入该类(图14石寨山型铜鼓)。“灵山型”铜鼓只收藏有一面,是民国时期由广西流入贵州,后收藏于我馆。“遵义型”和“麻江型”以独具的特点,与其它鼓型大异,且最早发现于贵州,以出土地名而各自定型名,成为与之相似铜鼓的比照标准器。馆藏铜鼓多数为传世品,并以时代较晚的“麻江型”为多。石寨山型铜鼓铸造精致,纹饰繁缛。通体的纹饰,鼓面的太阳纹光体,如圆心居鼓面正中,与呈角状四周放射的光芒浑然一体。鼓胸,有锯齿纹,同心圈纹、船纹。船纹则是公认的“石寨山型”鼓的主要纹饰之一。这圈纹样由轻舟四只,俱作竞渡状相连而成,驾舟人头饰羽毛,多者四人,少者一人不等,姿态各异。以船饰鼓,对晋宁“石寨山型”鼓而言,不仅常见,而且丰富多变。“遵义型”、“麻江型”铜鼓的纹饰,采用几何图案。馆藏的遵义型铜鼓有两面,均出自遵义南宋杨粲墓,这座夫妇合葬双室墓中,每室各出一面。以男室这面鼓为例介绍,鼓面出沿,鼓胸微凸,有带状的扁耳一对。面鼓的纹饰,中心为光体,有四周放射的十二芒,从鼓胸及足,分布着乳钉、同心圆、三角、叶片、复线人字、复线菱形纹。鼓高28、面径44.2、腰径36.3、足径43.1厘米(图15遵义型铜鼓)。这面鼓还有一特点,通过仔细观察鼓壁内外,可发现夹杂其间的铜钱碎片,依稀可辨识出的字迹有“元”“祐”“通”,当为北宋哲宗时期所铸造的“元祐通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