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隆中对》成就了一半,三分天下,蜀汉占据其一。
公元219年,这一年刘备很高兴,他取得了汉中,又拥有了荆州和益州,连城一片,此时一片大好的形势,让刘备对匡扶汉室更加有信心,刘备觉得北伐的时机已经成熟了,于是他命令关羽开始北伐,进攻襄阳。关羽一战大败曹军,威震华夏,中原震动,吓得曹操想要迁都避其锋芒,关羽北伐之威,一时间使刘备觉得,仿佛兴复汉室指日可待,此时的他早已经没有了当初创业时候的危机感,他完全忘记了东吴这位好盟友的存在。
强借荆州与东吴失和
天下何以三分?实在是因为东吴的孙权,以大局为重,在赤壁之战中联刘抗曹,这才打下了三分天下的基础,而刘备却趁机占领荆州地盘,孙权当然不高兴,但是刘备以几乎无赖的形式强行借地盘,而且在取得益州之后,仍然赖着不走,耗费大量精力与东吴纠缠在荆州三郡的问题上,而不去快速占领汉中,如果此时刘备能与东吴修好,放弃荆州地盘,退守宜都、上庸一线,或许关羽就不用败亡了。
《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二十年,孙权以先主已得益州,使使报欲得荆州。先主言:“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权忿之,乃遣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令关羽入益阳。是岁,曹公定汉中,张鲁遁走巴西。
后期虽然仍然占领了汉中,但是此时曹魏却建立了魏国,刘备曾经的口号“匡扶汉室”,此刻竟然过时了,汉都不在了,还匡扶什么汉室呢?刘备的号召力由此也下降不少。
襄樊之战折损关羽
公元219年,关羽在襄樊之战中大捷,刘备被胜利冲昏头脑,竟然调走了荆州的孟达,对东吴却没有半点防备,这是关羽折损的原因之一;三国鼎立,东吴地理位置决定他难有大的作为,所以要在魏、蜀之间权衡,以待天下之变,如今蜀汉势大,东吴难免会选择平衡,因为刘备强借荆州,让孙权无法信任刘备,所以他选择了先拿回荆州再说,而不是配合关羽一同北伐,这是关羽折损的原因之二。
如果刘备取得益州之后,如果能够让出荆州,此时关羽和东吴一同北伐,曹操虽然实力雄厚,但是也绝难抵挡几路同时进攻,匡扶汉室大有希望。
夷陵兵败耗尽国力
关羽折损,荆州丧失,刘备痛心疾首,刘备没有选择从长计议,而是选择放手一搏,他挥军伐吴,导致夷陵兵败,蜀汉元气大伤,几乎到了亡国的地步,从此匡扶汉室几乎成为了泡影,而这样一个艰难的苦果,刘备把它甩给了诸葛亮,自己撒手而去。
后十馀日,陆议大破先主军於猇亭,将军冯习、张南等皆没。——《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
诸葛亮错失唯一伐魏的机会
诸葛亮何许人,自然不必多说,这为千古名相,几乎家喻户晓,这里对诸葛丞相的讨论,是带着客观之心,绝无他意。
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是“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从陈寿的评价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方方面面都很优秀,唯独有一个短处,不善奇谋。我认为陈寿这个评价还是很谨慎和中肯的。诸葛亮“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这是对诸葛亮的肯定,也是极高的评价,同时,对诸葛亮的评价也有“盖 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陈寿惜字,但却字字精准。
诸葛亮北伐的策略是“蚕食雍、凉,广拓境土,徐图中原。”就是说,诸葛亮要先取得“雍、凉”,再慢慢夺取中原。如此一来,诸葛亮的北伐就成了蜀国与魏国的消耗战,而蜀国与魏国打消耗战,几乎是一个必败的结局,相信这一点诸葛亮也很清楚,但是他又没有更好的办法,毕竟北伐是可以稳住目前局势的唯一方法。
咱们回过头来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此刻虽然蜀国的军事、经济、政治都不如中原,但是好在此时的曹魏关中空虚,诸葛亮北伐大军至,“朝野恐惧”,陇右三郡立刻投降叛魏,此刻,或许是诸葛亮能够匡扶汉室唯一的机会,这个机会就是魏延奇谋,直取长安,一举夺取关中,东吴势必北进,曹魏将不复存在。如果失败,则闭关锁国,休养生息,图谋未来,蜀汉也断然不至于二世而亡。
错过了第一次北伐之后,蜀汉其实再无胜算,失街亭,斩马谡,此后的北伐成为了一种转化内部矛盾的手段,并未给曹魏带来足够的威胁,面对死守不出的魏军,诸葛亮丝毫没有办法,这也正是体现诸葛亮“虑多决少”“奇谋为短”的缺点。
由此可见,刘备的几个错误决定,断送了蜀汉一统天下的基础,使“兴复汉室”成为了一个无用的口号而已,他的蜀汉也被他几乎耗尽了全部国力。而诸葛亮呢,在《隆中对》内算定了天下三分,却错失了唯一的一次奇袭胜机,使得蜀国之后的数次北伐再无建树,徒耗国力。从此,兴复汉室成为泡影,大势所趋之下,人力徒呼奈何。
参考文献:《三国志》《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