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段
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干戈日寻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烟尘蔽野兮胡虏盛,志意乖兮节义亏。对殊俗兮非我宜,遭恶辱兮当告谁。笳一会兮琴一拍,心愤怨兮无人知。
第二段
戎羯逼我兮为室家,将我逺行兮向天涯。云山万重兮归路遐,疾风千里兮扬尘沙。人多猛暴兮如虺蛇,控弦披甲兮为骄奢。两拍张弦兮弦欲绝,志摧心折兮自悲嗟。
第三段
越汉国兮入胡城,亡生失家兮不如无生。毡裘为裳兮骨肉震惊,羯羶为味兮枉遏我情。鞞鼓喧兮从夜达明,胡风浩浩兮暗塞营。感今伤昔兮三拍成,衔悲蓄恨兮何时平。
......
这首《胡笳十八拍》是古乐府琴曲歌辞,一章为一拍,共十八章,故有此名,反映的主题,则是“文姬归汉”的事情。
建安中,随着曹操军事力量的不断强大,吕布、袁绍等的割据势力被逐步削平,中国北方遂趋于统一。在这一历史条件下,曹操出于对故人蔡邕的怜惜与怀念,“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将蔡文姬从匈奴赎回国中。对于此事,后世的很多人都说:曹操和蔡文姬之间是有男女之情的。
那么,事实到底如何呢?
若是细细梳理下后来的事情,这个答案显而易见,曹操将蔡文姬赎回,图的是“才”不是“貌”。只是千年来,曹操在大众中的形象不太正,有心机、好女色、善猜忌、滥杀等等,蔡文姬才貌俱佳,曹操用黄金千两,白壁一双将其赎回,这一举动在不少人看来,就是曹操动了某些心思。
曹操和蔡文姬父亲蔡邕私交很深,蔡邕文学造诣很高,晓历史、通音律,在父亲的熏陶下,蔡文姬才华也是相当的优秀。只是,他们生于了一个乱世年代,蔡邕被董卓强迫着去做了官,后来,也因为这个丧了命。蔡文姬本来是不会有太多牵连的,她的第一任夫君是名士卫仲道,夫妻情感也不错,只是卫仲道早早去世,她就又回到娘家,父亲死于狱中后,她被胡人劫走,流落漠北长达12年之久。
曹操一听到她的消息后,一点都没有犹豫,让人带着金壁去赎人,后来,又给安排了一桩婚事。按照曹操的作风,他若是对蔡文姬有意,为何还替她操心终身大事呢?当年,他相中张绣婶婶,一点都没想过此事的后果,结果,被人家杀的很是狼狈,自己还损失了一个儿子和一员大将。后来,他又相中了关羽看上的女人,出尔反尔,最终,将答应关羽的话尽抛于脑后。
若是曹操和蔡文姬的故事就到此结束,也许曹操的一些想法还真的无人可知。蔡文姬后来的夫君董祀犯了死罪,她披头散发去求情,而那时的曹操正和一些名流在用餐,他当时这么说:“蔡邕的女儿在外面,今天就让大家见一见。”曹操若是有“金屋藏娇”之心,不会在这种场合让大家见到那种状态的蔡文姬。曹操就是有意让大家看到一位为夫君求情女子的凄惨状,否则,他会被人在背后嘀咕“徇私枉法”。
很多人清楚他和蔡邕的私交,所以,他要让蔡文姬求情一事变得“合法”。他能这么做,是因为他知道蔡文姬有这个“才”,果然,蔡文姬就反驳他的话,说:“丞相的好马成千上万,勇士也多的数不胜数,救一个人有这么难吗?”这事和他赎回蔡文姬是两个性质的事,前者是他给了蔡文姬一个很大的情面,而后者是他看重他和蔡邕之间的友谊,这就是为何曹操后来才问蔡邕藏书的事。
曹操不是没有是非观的人,他非常清楚自己做事的准则,他将蔡文姬从胡人那买回,是冲着蔡邕,而非他的女儿。他和蔡文姬早早就相识,若是他有半点想法,他会直截了当的提这事,这才是他的作风。曹操这人爱才,自身文学修养也不错,他可惜蔡邕死的怨,更可惜蔡邕这么多年的才学积累一下子就没了,所以,听到蔡文姬下落后,半点犹豫也没有。
但是,起初时,曹操在这一点上也是藏起了这份心思,他不能让外界看出自己出钱赎人,原来是另有目的,因为,他要让别人知道自己是个重感情的人。在等到他帮蔡文姬救了她的夫君后,他就开始问起了这件事,蔡文姬很是聪明,先是说这些都没了,因为,在那样的年代,没有一定的实力是无法保留书籍的,后来,她又说自己还记得部分,可以默出。听到这里,曹操立刻就差人将纸笔送来了。
于是,有人就此事夸曹操,说:“他这事做的格局很高,让中国优秀的文化得以传承。”若是曹操动机真有这么单纯,他刚开始时完全可以这么说,为了不让蔡邕的心血白费,看有无更好的办法挽回。但是,他没有,而是等到蔡文姬欠了他这么一个大恩情时,他才开口。这就是曹操的逻辑,“互惠”,他要让蔡文姬做这事毫无怨言,而且,自己完全拿到自己想要的,旁人也挑不出什么错。
曹操是爱才,但是,他的独占性更强,而他和蔡文姬之间,只有蔡邕的藏书让他惦记着,他才不会让外界评述自己:“对于“色”似乎就那么放不下。”
那么,后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想法呢?
因为,一旦某个历史人物被定性后,他的所作所为都会按照一个套路去分析,难免会走岔。再说,若是曹操的人品真的就那么“坏”,为何当时有很多名士大将会跟随他呢?只是,他的行事风格不太符合当时的“审美”,以至于,他将蔡文姬赎回这事,就会让人往旁的方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