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牛田曾有个牛人出版家

2020-08-01 00:01:46 作者: 【史海钩沉】

在福建福清,龙高半岛一带的人们,一直以来都把龙田叫做牛田。但没有几个人知道,牛田曾经出了个牛人出版家。

这位牛人出版家名叫林春祺。

林春祺 (1807年--?),号怡斋,祖籍福清龙田,具体生平家世不详。他的铜活字,是有史以来造字时间最长、耗费资金最大、刻字数量最多的印刷工具,在中国古代印刷技术发展史上可称一大壮举。

印刷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也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大约在盛唐至中唐期间,随着科举制度的兴起,专业抄书匠们为了大量复制传播好文章,仿照书法中的拓片技术,创制了雕版印刷术。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布衣出身的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一个字刻为一个印,极大地提高了印刷效率,实现了印刷史上的一次重大革新。

此后,活字印刷术持续得到发展,先后出现了不同材料制造的活字,除了陶、木、锡质活字外,还有铜活字。明朝弘治初年,无锡、常州、苏州、南京一带,就有富豪巨商制造铜活字来印刷书籍的。明朝万历年间,福建的建宁、建阳也有书商创制铜活字,像“芝城(即建宁)铜板”印刷的《墨子》曾名噪一时。

到了清代,铜活字印刷进入新的高潮,其中最大的工程要数印刷总量万卷的《古今图书集成》。这是一部收罗最广、内容最丰富的百科全书,几乎囊括了中国清代以前所有科学文化典籍。该书是福建侯官(今福州)人陈梦雷在侍读康熙皇帝三子诚亲王胤祉读书时,利用王府及本人藏书着手编纂的,初名《文献汇编》或称《古今图书汇编》,后改名《古今图书集成》。康熙末年,诸子争立,雍正皇帝继位后,陈梦雷被贬谪塞外。雍正皇帝另派蒋廷锡任总纂,重新整理《古今图书集成》,终于雍正三年(1725)共历时28年改编成书。该全书按类编排,分为6编,32典,6109部,共1万卷,约1.6亿字。为了印制这套全书,雍正六年(1728),清廷内府共使用25万个铜活字排印,洋洋洒洒,蔚为壮观。

除了官家外,清代活字印书多为私家、书坊所为,其最为出名的当首推林春祺。道光五年(1825),18岁的林春祺以一已之力雇人镌刻铜字。此后前后费时21载,耗资20余万两银子,刻成大、小字号楷体铜字共40多万个,比清内府印刷《古今图书集成》时所用的铜字几乎多出一倍,而且印刷出来的字古今字体齐全,清晰美观,质量很高,备受推崇。林春棋堪称当时全国乃至世界刻制铜活字最多的刻书家。

林春祺祖籍福建福清龙田,他把铜板命名为“福田书海”,“福”意即“福清”,“田”意即“龙田”,以告世人自己是福清龙田人。据史料记载,他用这套铜字先后印过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的《音论》3卷、《诗本音》10卷和《军中医方备要》,后来又刊印了一部军事丛书《水陆攻守秘书七种》20卷等等。据称,清代中叶福州成为全省书业中心,其中南后街有20多家书坊,形成文化一条街,这其中就有林春祺的一份功劳。

在传世的顾炎武《音论》书名反面有“福田书海铜活字板,福建侯官林氏珍藏”字样;正文之前,印有林春祺的一篇《铜板叙》,介绍了林春祺制造铜活字印书的缘由始末,这是我国古代有关制造金属活字仅有的文献,对研究福建古代刻书历史弥足珍贵。从这篇短文中,我们知道林春祺少年时就有志于造铜活字印书,他说,“世无铜板,致古今宿儒硕彦有不刊之著述而无力刻板,与夫已刻有板而湮没朽蠹,终同于无板者难更仆数。春祺心焉志之”。从《铜板叙》中,我们还了解到林春祺“弱冠就学古杭、姑苏,从亲宦游洛阳、粤海”,且常与“名公大人”接触,由此可以推测他出身于官宦之家,而且家世显赫、财大势雄,否则也没有能力“耗资二十余万金”。在顾炎武《诗本音》的卷末,附有“古闽三山林春祺怡斋捐镌,兄季冠痴石校刊,长子永昌正画,次子毓昌辨云”后记内容,可见林春祺及其兄长、儿子均参与了该书的刊印。

“牛人”林春祺竭尽半生心血,倾注全部家财,全身心投入出版印刷事业,在我国印刷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不愧是玉融古邑的一位杰出人物。

作者:薛守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