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孝文帝元宏看来,鲜卑只有彻底的汉化,才能拥有真正的前途。这不仅是因为孝文帝喜欢汉文化,拥有汉民族血统(他的生母李夫人是汉人),还有出自文化和政治上的考虑。
从政治上说,鲜卑是游牧民族,如果想统治人数远比它多的中原民族,则非汉化不可。否则,中原民族永远不会把鲜卑当自己人,鲜卑与中原民族的矛盾永远不可能化解,甚至可能越积越大,那么,鲜卑族的结局可想而知。
从文化上说,鲜卑文化有许多奴隶制残余,而中原文化已经被证实,它确实比鲜卑文化更优秀。当年,赵武灵王为了发展军事力量,可以推行胡服骑射;如今,孝文帝为了提升北魏的文化底蕴,又为何不能汉化?
网上有人说孝文帝汉化“如何如何”,但大家不要忘了,孝文帝是古人,古代也没有泾渭分明的国家、民族划分,你让一个一千五百年前的古人,拥有现代人的思维观念并将其用在改革上,不觉得很过分吗?
从历史的长远来看,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对中华民族居功至伟。然而,孝文帝在推行改革之初,却遭到了极大的阻力。但这种阻力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它的主要因素有两个,其一是汉化会影响鲜卑贵族的利益,其二则是习惯问题,汉化是移风易俗,老百姓觉得太麻烦。
打个比方,鲜卑人说惯了胡语,孝文帝却让他们改说汉话,而且只许说汉话,老百姓当然不习惯。关键是,此令一下,那些不懂汉话的鲜卑百姓,无疑得从头开始学习,谁会乐意?
孝文帝也知道,汉化的阻力不可能一帆风顺,但他万万没想到,首先抵制汉化的,竟是自己的太子元恂。
不过,元恂抵制汉化,并不是出自政治、民族方面目的,应该就是单纯的“不习惯”。他是个胖子,又不喜欢读书,又怕热,不适应洛阳地区的炎热气候,所以非常怀念北方的生活。
当然,他不敢当面顶撞孝文帝,在孝文帝面前,还是穿汉服、说汉话,一副汉族公子爷的做派。但是,一旦孝文帝不在,他便偷偷穿起了胡服。他行动不是那么敏捷,对他而言,穿胡服比穿汉服便于生活。
元恂的老师高道悦见他违抗父命,私穿胡服,免不了苦口婆心劝说。元恂是个任性的孩子,见高道悦婆婆妈妈的,因而对他恨之入骨。一次,趁孝文帝出宫,元恂伙同亲信侍卫,将高道悦杀死。
孝文帝得知此事,勃然大怒。甫一回宫,他立刻召见元恂,厉声痛斥,并与咸阳王元禧等亲自动手杖责元恂,打了他一百多板子。元恂被揍得不轻,躺在床上休养了一个多月才能起床。
但孝文帝并不打算就此作罢。元恂杀死老师,说明其不仁;抵抗汉化,说明其不忠不孝,而且见识鄙陋。孝文帝不敢把皇位交给一个不忠不孝不仁且见识鄙陋的皇子手中,所以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将元恂废为庶民。
孝文帝废黜元宏,也向全国臣民表明了他推行汉化的决心,连太子反对汉化都遭到如此严惩,其他臣民又当如何?无疑,这一决定很大地加速了汉化的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