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搞懂古代亲王、藩王、郡王的区别,究竟有啥不同?

2020-08-01 16:40:06 作者: 一文搞懂古代

王爵是我国古代一种封爵,自从大一统政权稳定下来之后,王爵的各种规章制度也慢慢完善,并且随着需要逐渐演化出好几等王爵,如一字王、二字王,或者说的亲王、郡王、藩王等等他们都属于王爵,但是因为名号的不同实际上天差地别。

藩王

王爵,最早的册封来自于项羽,在他歼灭秦军主力之后,带领诸侯联军入主关中,尊怀王为义帝,自号西楚霸王,分封十多个诸侯王,后来刘邦为了对抗项羽,沿用了这一些册封很多异姓诸侯王,譬如韩信,齐王,彭越,梁王。这一些是最早的藩王。

在大一统王朝之下,出现的羁糜制度册封了一大批藩属国,名义上受朝廷册封,实际上是自己找了个靠背,或者为了避免灭亡而暂时归顺朝廷。譬如暹罗王、朝鲜王、渤海王等等。

在汉朝建立之后,又大封宗室,册立的基本上属于战国时期的国号,随着藩国的增加逐渐有了非国号的王,譬如昌邑王、临江王等等,虽然依然有封国,但是因为国土面积的缩小加上汉武帝推恩令的限制,这一些王国的面积已经很小,食邑大概一郡或者一县。基本上没有实力对抗朝廷。这时候的虽然还是藩王,但是已经类似于爵位。

我国历史上最后的有实权的藩王应该是清朝的吴三桂等三人,在三藩之乱后被彻底消灭。

亲王

将亲字加于王号里面的只有清朝,一般是皇帝的兄弟子嗣,譬如雍亲王、礼亲王、郑亲王等等。

清朝之前,隋唐之后,大部分时候有个不成文制度,亲王是一字王,皇帝的兄弟或者儿子会被封为一字王,而其他的侄子叔伯会被封为二字王。

这就无意间给人一种暗示,根据封号来区别亲疏关系。魏晋时代因为混乱的局势,从曹丕开始乱封宗室,接着而来的金朝、南北朝都是乱封一起,没有什么一字两字之别。很难从王号之上看出差别。

这一段时间的王虽然有封国,有食邑,但是没有行政权,也没有财赋权,所有大权都在朝廷任命的官吏手中。

郡王

最早的郡王,出现于西晋,当时司马炎大封宗室,封了很多宗室,封国一般是一个郡,享有一郡的食邑,不过有军队,治理权,被称为郡王。

隋唐时期,皇帝册封宗室或者有功的异形大臣、番邦贵族等大多挂一个郡王衔,名义上是王,其实际权力远不如秦汉时代的侯国。一个是因为时局的变化,一个是因为隋唐开始,人口的增加带动郡数的增加,这时候的郡已经没有秦汉时期大,唐以后出现府、军、路等别称。

明朝时期,从朱元璋开始,亲王一字,除了世子继承王位之外,其他庶子封为一郡之王,一般以藩国里面的郡县命名。不能世袭,隔代降级。

等到清朝时期,郡王这个词开始成为王号里面的词,有多罗郡王一爵,简称为郡王,仅次于亲王。也是唯一一个把郡王当作爵位号的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