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文墨中的三国》专栏第47篇。
黄初六年,曹丕和曹植人生中最后一次见面。黄初七年曹丕驾崩,曹叡即位。其实曹叡一上来,对诸侯王仍然非常苛刻,表面上善待诸侯王,那是后面才发生的事情。太和元年,曹植被要求迁到浚仪地区,第二年又让曹植回到雍丘。不知道我们可不可以理解为是提醒下曹植。太和二年,也就是曹叡西征长安的时候,宫中还曾有谣言。说曹叡驾崩了,群臣正在准备迎立曹植。听到这个消息卞太皇太后吓得不行,曹叡回到宫中后,大家才松了口气,曹叡最终也对此事不予追究。可以说,曹植真是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在这个大背景下,曹植仍然想要报效国家。
曹植自从被封王就藩以后,常常哀叹自己不能报效国家,总想要用自己的一腔热血,为国家做些什么。于是,曹植决定向曹叡上表。
曹植表示,人这一辈子要孝敬父母且对君主忠诚,慈父不能喜欢不孝的孩子,明君不应养着无用之臣。如果根据德行来为大臣授予 官至 ,就是成功的君主。根据能力获得爵位的大臣,也将是有用的臣民。因此君主不能虚授,大臣也不能享受荣誉而不为国效力,如果不然,就是尸位素餐。现如今我受到国家的大恩大德,到今天已经三世了。现在正是陛下您海内生平之际,您的天恩光照万里,德教深入人心,这是国家的大幸事。而我却在封国就藩,爵位很高,享受奢华,我的爵位和俸禄明显是过重了。刚才提到的封爵的情况,和现实不符。现在我没有德行,没有功劳,如果一生不能为国效力,将会被世人嘲笑。若如此,我将对不起我所享受到的高规格待遇。
曹植认为,现如今天下一统,九州归心。只有蜀地和吴地有不臣之人,这让边境战士不能脱去甲胄,谋士不能高枕无忧。现如今陛下您如此圣明,即将达成周文王周武王的事迹,继承商汤之隆兴。您选贤与能,四方边境都有虎狼之臣镇守,但现在仍然没有达成最终的胜利。想当年汉武帝曾经为霍去病修建豪宅,但霍去病断然拒绝并指出“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正是忧国忘家、捐躯济难的优秀典范。现如今我在藩国,天天吃不好睡不着,只是因为西蜀和东吴还没有灭亡。
曹植指出,当年武皇帝(曹操)手下的武将老臣,在世的已经不多了。现在虽然贤能的人很多,但老将老兵熟悉战阵。我不自量力,想要去阵前效命,立下一丝丝功劳,来报答我所享受的隆恩。如果陛下您下诏准许我“出山”,我一定效犬马之劳。如果安排我去西边归属大将军,我将领一队兵马上阵杀敌。如果安排我去东边归属大司马,我将统帅水军,骋舟冲入一线,身先士卒。即使我不能擒获孙权或割下诸葛亮的左耳,我也要尽自己的力量将敌军歼灭,以平复我一辈子的愧疚,同时希望我也能被史书记上一笔,我的事迹能够在朝中流传。希望我有生之年能够收复西蜀和东吴。
曹植坦言,如果陛下不给我机会,我将一辈子默默无闻,徒有高规格的待遇享受却无所事事,虚受爵位直到白头,就像圈养的牲畜一样,这并非是我的志向。我听传言说东边军队为战争准备不足,我时时刻刻都想尽自己一份力,我的心现在早已飞向东吴战场了。
曹植回忆,我当年跟从武皇帝南到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见过很多军队的阵仗,武皇帝的用兵之法也非常玄妙,因此军事并非是提前能推断的,需要随机应变。我当时就总想着以后能够为国效力,建立功勋。我每次阅读古籍,看到古代的忠臣义士,向朝廷尽忠,最终为国而死。他们身死,却功勋被永远的记载下来,每看到这里,我都会为他们叹息,我听说圣明的君主使用臣子,不会因为他曾经有罪而就完全放弃的。一想起先帝(曹丕)早崩,威王(曹彰)弃世,只留下我一个人,这种情况我如何还能长久。我总怕自己最终落下个身败名裂的下场死去。现如今我想要效犬马之劳,自我感觉良好,可惜始终没有伯乐,这让我陷入无限的悲痛。曹植强调,人需要被赏识。当年毛遂自荐为主立功,何况现在大魏贤人众多,怎么会没有慷慨赴死的人呢?我之所以敢向您上书,就是为了与国家共进退,与天下人共患难。希望我渺茫的力量能够对国家有益处,我微弱的烛光能够为日月增辉,因此我才敢冒着自己的鄙陋请求向您尽忠。根据《魏略》记载,曹植虽然上书天子,但仍然自认为不会被任用。于是进行了一番感叹。
曹植感叹,我虽然出身高贵,但贵的不应该是一辈子荣华富贵,应该是代替上天而在人间尽力。爵禄其实不应该只是虚的,必须是有功之后获得的。无功受禄,看上去是荣誉,其实要是豪杰会认为这是耻辱的。因此人要立德也要立功,最终功成名就。
哎,我上表的内容,说的话也许都没用,但能让后世的君子能够知道我的意思吧。
文:正聊三国作者X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