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为何宁可自刎也不率军渡江?并不是他傻,其实早已发觉不对劲

2020-08-04 12:11:44 作者: 项羽为何宁可

宋朝著名词人、文学家李清照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诗:“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意思是:直到今天了,我都还觉得遗憾,为什么当年的项羽并不能忍辱负重渡过江东,然后东山再起,再做一回英雄呢?

项羽是秦朝末年的一位英雄,他出生于公元前232年,亲眼目睹了秦国毁掉他的母国楚国的过程,因此从小就对秦国怀有深仇大恨。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会稽,从项羽的身边经过,22岁的项羽远远地看着秦始皇就说:“彼可取而代之!”果然,过了一年之后,项羽开始起兵反秦。

项羽用兵是典型的“兵形势”一派,以勇力和果敢著称,讲究的是一往无前的气魄和有我无敌的精神。他打仗,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要命”。公元前207年,项羽杀死畏惧秦军的宋义,亲自带领军队前往巨鹿解救被秦国围困的赵军。当时秦朝虽然大乱,但是大秦的军队仍然凶威赫赫,其他五国都远远地看着赵国被打而不敢救援。

项羽见状大怒,命令自己的部队准备三天的粮食,渡过漳水,然后将渡河用的船也凿沉,向秦军发动进攻。项羽的部下一看,粮食也没有多的了,船也没了,要是打不赢 秦军,只怕最后就得落个被秦军坑杀的后果了。于是跟着项羽9次向秦军发起冲锋,并且9次打败秦军的虎狼之师,一举在巨鹿之战当中扬名天下。

后来项羽又一路过关斩将,凡是阻挡他的,没有不被打败的;凡是抗击他的,没有不被毁灭的,仿佛是上天在支持他一般。

哪怕是建立汉朝的好高祖刘邦,遇上项羽也是每战必败。比如公元前205年,彭城之战的时候,刘邦趁项羽在山东镇压齐国叛乱,然后带兵56万直接端掉了项羽的老巢——彭城。这时候项羽的主要兵力还在山东到处屠杀反对他的人,项羽无法抽出大量的兵力与刘邦会战。于是项羽亲自带着3万精锐骑兵救援彭城。

3比56,要是我们正常一点儿的军事家,绝对会是先斩掉刘邦的外围小部队,然后对刘邦的分支部队进行偷袭,利用骑兵机动性一点儿一点儿的蚕食刘邦的大军,然后在一举发决战。但是这样的话,时间就得很长了,项羽可不想等,他带着3万骑兵连夜返回彭城,直接对刘邦的56万大军发动了冲锋——最终把刘邦打得只剩下几个人而逃跑。

如果我们总结一下项羽在垓下之战之前的人生,那么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项羽的人生没有失败两个字!”所以项羽的士兵跟着项羽打仗也感觉到了一股英雄气概的鼓舞。

然而,由于刘邦有萧何掌管后勤,韩信指挥军队,张良出谋划策,到了公元前202年的时候,项羽和刘邦的实力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刘邦比他强了。

在项羽看来,垓下之战的失败,不仅仅是一次战争的失败,而且是他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气运的失败!曾经的他哪怕是再不利的额情况也能够攻必克战必胜,哪怕是刘邦带着56万大军据守城池他也能够,他也能够一举打得刘邦丢盔卸甲。而垓下之战当中,他带了10万大军,最终却兵败——这难道不是天要亡他吗?所以当乌江亭长劝项羽回江东要东山再起的时候,他这样说到: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

其实不仅仅是在这时候,很久之前项羽就发现了不对劲,并且对战争产生了厌倦,希望早日结束战争。彭城之战后,刘邦据城而守,与项羽打起了持久战。项羽心中烦躁,就直接向刘邦喊话到:

“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原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大家都看到了他这句话后面的可笑——刘邦傻了才跟你这个武功天下第一的猛将单挑呢!但是却没有注意他前面那句话的深意——“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意思是天下之所以战乱不休,就是因为有咱们两个的存在啊!

其实在这个时候项羽就产生了厌战意识,他希望结束这场灾难,他希望结束这无休无止的厮杀。乌江自刎,又何尝不是以另一种方式来实现项羽的这一愿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