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归汉)
这就是现在“汉族”名称与汉朝关系的历史由来,和当时的历史条件有很大关系。
同时,正是这个公元前后延续了四百多年的强盛王朝,形成了中华民族一些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的传统——孔子学说开始主导国家的意识形态,礼乐教化成为统治的重要手段,文官制度完成了初期建构。在这片文明富强、幅员辽阔的国土上,大一统的国家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终于不可逆转地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汉人之师,千年不改)
汉族的形成,更大的意义在于民族的融合。汉朝的强盛,让周边民族产生了认同,实现了归依,不断吸收同化,包括西域的龟兹、大宛、于阗、乌孙、车师等地,全部纳入了大汉的版图,名称上也因大汉的原因而发生了改变,开始被周边民族称呼为汉族。这些被原华夏族同化的民族,在文字、文化、习俗、度量衡等各方面与原华夏族实现了全面融合,形成了以华夏族为中心的汉族体系。《春秋》记载:“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
也就是说,只要是接受了中原文化、华夏文明,不管你的种族和血统来自哪里,就都是中国人。汉民族的血统,也不再是相对单一的炎黄部落后裔,而成为各个兄弟民族互相交往、相互融合的产物。
(看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
四、“汉族”一词的由来
知道了“汉族”代替“华夏族”登上历史舞台的原因,让我们再来更深入了解一下“汉族”一词究竟是怎么来的。
“汉”字的本意就是一条被称作“汉”的河流——“汉水”,也叫“汉江”。
汉水是长江的一条最长的支流,发源于陕西省西南部的冢山,流过秦岭与大巴山之间的汉中盆地后进入湖北,在武汉注入长江。
秦灭亡后天下分封,刘邦被封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刘邦就以这个富庶的地区为根据地,筑坛拜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与西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并一举完成了统一大业。当刘邦登上皇帝宝座,他便以他的发迹之地“汉”来命名这个新建立的王朝。
所以说,“汉族”既是来源于一个朝代,又是来源于一条河流,更是各兄弟民族交往的结果。
(汉江,两个王朝因它而得名)
五、“汉族”之后,民族名称再无更改
汉朝以后,另一个高度繁荣、空前强盛的朝代就是唐朝,对海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时乃至后世,世界许多地方,尤其是东南亚地区,一直将中国和与中国有关的事物称为“唐”,如中国人为“唐人”,中国服饰为“唐服”,海外中国人聚居的地方为“唐人街”,而华侨则将祖国称之为“唐山”。
唐朝灭亡后,唐朝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影响一直延续,“唐人”这种称呼在许多地方一直未变,历时千载,绵延不绝,直到中国近代。但若论其广度与深远影响,终究不如“汉人”的称谓。
193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民族史》一书,有涉及民国时期确定我国民族名称时的内容:“因汉代年祚之久,兵力之强,与他族接融之繁,故汉之朝代名遂兼用为种族名,于是华夏之名遂再变。自此以后,汉虽灭亡,然汉族之名称历代不改,沿用至今。......华夏系不特为今汉族之主干,且亦为全中国民族之主干。各系与此系接触混合后大都为其所同化。然以其吸收成份既多,故此系久已非夏初时华夏系,而为一复合的新族,故在今日宜名之为汉族,不应再称为华夏系。华夏之名肇自太古,正可用为此系之古称。汉族,则汉亦虽属历史上之名,然发生在华夏之后,且沿用至今,较华夏之称更为普遍,而汉以后别无可以代替之名,如‘唐人’之名,使用亦不广,重造新名实行不易,故只有用‘汉族’之名较为适当。在本书中使用之例,则汉以前只称华夏系,汉以后则称汉族。”
(国学大师吕思勉·《中国民族史》)
“汉族”的名称,终究是人赋予的,而这种赋予充分体现了这一名词的社会性、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和代表性,经历了从少数人使用、到逐渐为众人使用,直至被社会大众广泛认可的过程,经过了大众的传播和时间的筛选,是优中选优的结果,也是历史的必然。
(中国文化,中国特色,中国元素)
道不尽的传统历史,言不尽的风物人情。我是热爱传统文化的小鱼,解读历史但不歪曲历史,欢迎大家批评斧正。希望我们共同学习,在历史中徜徉,因历史而成长。欢迎交流,望高抬贵手,不吝点赞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