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庙又叫武成王庙,初建于唐朝唐玄宗时期,祭祀的是兵家鼻祖姜子牙,武庙的级别和祭祀规格与“文圣”孔子一样,所以姜子牙也被尊为“ 武圣”;但文庙中除了祭祀孔子外,还有十哲及72弟子(后期增加为4配12哲148先贤),所以武庙中也要有十哲和72子;从春秋战国至唐玄宗时期,所诞生过的名将何止千员,但能入选的只有这么些,所以竞争也是十分激烈的,能上榜的都是名将中的佼佼者,是一种荣誉。
入选武庙七十二子固然很难,但人数终究还是有那么多,而十哲则要更难,能入选的人物,皆是千古之人杰,不仅无敌于当时,更是名震千古,关键是影响力要大;唐朝时期列出的武庙十哲分别为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勣、张良、田穰苴、孙武、吴起和乐毅,就现在看来,可能就对田穰苴稍微有点陌生,但这田穰苴也不是简单人物,所著的《司马法》入选武经七书,在春秋末年也算是一代战神级人物。
在唐朝的武庙十哲中,左列第一是白起,右列第一是张良,一位是战国四大名将之首,一位被后世誉为“谋圣”,足可见这两位的影响力和地位。唐朝灭亡后,经过五代十国的乱世纷争,最终由后周名将赵匡胤几乎一统天下,建立了宋王朝。在宋王朝建立后,一日,宋太祖赵匡胤去参观武庙,在历观两廊所画名将,在看到白起后,赵匡胤思索良久,突然用手中的杖指着白起的画像道:“起杀已降,不武之甚,何为受享于此?”并命人将白起的画像卸下来拿走。
虽然后来白起仍是进了武庙,却是无缘十哲了,仅位七十二子中的东庑第一,看上去感觉和十哲相差无几,但实际地位却是相差极为悬殊。因此,历史上乃至于如今,很多人都对赵匡胤的这一举动感到愤怒,觉得赵匡胤自身能力平平,战绩更是远远无法和白起相比,凭什么对白起品头论足?就因为他是开国皇帝吗?说起开国皇帝,赵匡胤乃是整个宋王朝,都未能完成大一统,而且宋朝还是历史上有名的弱,但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白起的能力和战绩的确不用多说,平生大小70余战,没有败绩;伊阙之战歼灭韩魏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大破楚军,攻入郢都,迫使楚国迁都,楚国从此一蹶不振。长平一战一举歼灭赵军45万人,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敌战先例;据梁启超统计,战国时期总计战死两百万左右,其中有一半是死于白起之手,尤其是在长平之战时,直接坑杀了赵国降卒四十余万,占了战国战死人数的五分之一。
而赵匡胤的军事能力其实丝毫不弱,如果他没有成为开国皇帝的话,那在古代名将榜上,至少也有他的名字;在后周与北汉、辽国联军入侵的时候,大军不能抵挡,危难之际,是赵匡胤拼死奋战,结果力挽狂澜,大破联军,史称“高平之战”,也就是在此战之后,赵匡胤开始崛起,成为后周的中高层将领,并深受后周武帝柴荣的信任。
在后周与南唐的战役中,南唐奉化军节度使皇甫晖、常州团练使姚凤率领号称十五万的军队在清流关抵挡后周的军队;结果不仅被赵匡胤轻松击破,而且赵匡胤还阵斩了皇甫晖,并将姚凤给生擒了;此后,赵匡胤又屡立战功,可以说,赵匡胤后期的地位,是靠自己亲手打拼出来的,并不是野史中所谓的与柴荣结为异姓兄弟而被特殊提拔的。
而且赵匡胤一生中最受后世褒奖的就是“仁德”,那些宋朝学者评价赵匡胤的就不说了,明太祖朱元璋对赵匡胤的评价是:“惟宋太祖皇帝顺天应人,统一海宇,祚延三百,天下文明。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明朝文学家冯梦龙的评价是:“或谓宋之弱,由削节镇之权故。夫节镇之强,非宋强也。强干弱枝,自是立国大体。二百年弊穴,谈笑革之。终宋世无强臣之患,岂非转天移日手段?”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对赵匡胤的评价是:“太祖勒石,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读。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呜呼!若此三者,不谓之盛德也不能。”乾隆皇帝的评价是:“吾于开创之君,独以唐太宗、宋太祖为不可及焉。二君者,皆以不世之才,平一天下,而以仁爱之心、宽平之政保养百姓,治功灿然,昭于千古……”
由此可见,赵匡胤自身是真的以“仁德”治理天下的,纵观古今,可能唯有唐朝和宋朝没有对开国名将下手了,唐朝是因为唐太宗够年轻,能镇住那些个名将,而宋朝赵匡胤对部下是赐予高官厚禄“杯酒释兵权”,而且赵匡胤对于前朝后周的柴氏一族也是极好;以赵匡胤的为人,自然对白起这种杀俘的武将极为反感,所以将白起移除武庙也在情理之中。
就从现在看来,赵匡胤这种行为也是能理解的,因为在近代,各国联合签订的《日内瓦条约》就是保护平民和战俘的国际公约;而且其实很多士兵并不是主动愿意打仗的,如果仅仅因为战败,就剥夺他们的生命,这是极为不人道的。在二战时期,为何日本会受到世界各国的强烈谴责?就是因为日本在二战时期不顾《日内瓦公约》,大肆屠杀平民和战俘,战争无法避免,但虐待乃至于屠戮平民和战俘的行为,的确是不应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