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恐惧留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
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很难看清他的本质,对人的评价更是如此。周公是忠臣,王莽为奸臣,这已成为后人的共识。但是,人无完人,如果有些人介于两者之间,他们的历史定位会是怎样?
宋朝靖康年间,北宋大厦将倾。大浪淘沙的时代,忠奸在战火中经受考验。即便如此,某些人还是很难用好坏来评价,张孝纯就是如此。
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金兵分两路侵宋,东路由斡离不率领,由平州向中原挺进;西路军由宗翰率领,出云中,兵锋直指并州(太原)。
此时,宋军的首脑童贯正在河东的太原,他因收买幽燕之地有功,被封为广阳郡王。童贯主管枢密院,掌全国军事,此次奉命宣抚河北、燕山。在前方遇到金兵入侵,童贯理应担负起指挥职责。
金国的使者蛮横地要求将河东、河北之地割让,童贯既不敢拒绝也不敢答应,思谋着尽早逃离。太原知府张孝纯不无讥讽地说:
童贯恼羞成怒,我是宣抚使,守土不是我的职责,我留下来指挥打仗,要你们这些官员干什么?张孝纯并不因童贯位高权重而畏缩,不卑不亢地回道:
童贯早被金人吓破了胆,几句讥讽怎能让他改变主意,依然是连夜逃走了。
知府张孝纯是太原城内的最高长官。在宣抚司统制王禀的协助下,太原军民顽强地顶住了金军一轮又一轮的强力攻城。金兵动用了他们所能使用的所有手段,云梯、偏桥、抛石车,附近河道的大石头都已经用尽,但仍然无法攻破城池。
强攻不行,金军西路统帅宗翰改变策略,将太原城层层围困,切断所有对外通道。
守住太原,也就挡住了西路金兵的南下之路。这是宋朝抵御金人的一道屏障,张孝纯相信朝廷一定会派兵相救。朝廷的确派出了援军,但宋军的固有矛盾使得战斗力孱弱,很快就被金兵打败。
宋钦宗无奈,决定割地求和,放弃太原、中山、河间三镇。这等于放弃了黄河以北的所有土地,并且首都汴梁再也没有防守的支点。张孝纯抗旨不从、拒绝弃守,太原城又坚守了九个月之久。
粮食吃完了,杀战马以为军粮;战马吃尽了,以盔甲、武器上的牛皮与树叶、树皮充饥,守城者伤亡过半,且已经虚弱不堪。靖康元年(1126年)九月十三日,太原失守,王禀父子战死,张孝纯被俘,押往云中。
张孝纯被囚禁在云中,他没有死节。按当时的情形,宋金两国有达成和平协议的可能的,他一定是心存两国议和后能被放回故国的念想。
谁想到,北宋的国势急转直下。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丙寅日(3月20日),北宋灭亡。包括徽、钦二宗在内的皇亲国戚、王公大臣被押往金国。张孝纯的震惊可想而知,他的好友张叔夜在过白沟、原宋金界河时,自缢殉国。张孝纯特做两首挽诗悼念,其中一首:
这首诗里,我们可以读出张孝纯的绝望:回家成了空想,当初没有一死报国,而今再回头已是百年身,一朝失节,万劫不复。此时,他应该已经预见到了自己未来的选择。
建炎4年(1130年)7月27日,金朝在中原地区扶持起一个伪政权:大齐,册封刘豫为皇帝。徘徊在绝望边缘的张孝纯同意了金人的要求,出任伪齐的右丞相。他走出监狱,结束了4年的囚徒生活。宗翰派人将其从云中送往大齐的首都,大名府。也有种说法:宗翰将张孝纯骗到刘豫处,威胁不从就押回金国坐监,张孝纯从而就范。
巧合的是,张孝纯的好友王衣也在寻找他的下落。保卫太原时,张孝纯表现出的忠诚,给宋高宗赵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委托王衣寻找张孝纯,希望他能回到南宋为官。可惜,王衣晚了一步。
当时,与张孝纯相同处境的官员很多,许多人一开始就投敌了;当然,也有坚贞不渝的,承务郎阎琦私藏宋朝宗室,被处死;刘豫招募迪功郎王宠,王宠不予理睬;文林郎李吉吉、尉氏令姚邦基弃官而去;洪皓坚拒做刘豫的官,被流放到皓冷山......
张孝纯虽然做了伪齐的官,但他并没有忘记宋朝,在处理公务是总是悄悄的偏向南宋,金人俘虏了进士薛筇,将他交给刘豫,但薛筇见到伪齐皇帝却说:
刘豫气得就要杀薛筇,被张孝纯劝阻。刘豫为了打击南宋,准备停止海上商贸,也被张孝纯巧妙化解:
张孝纯还将伪齐图谋对宋不利的计划,通过秘密渠道交给了南宋。天会15年(1137年),金朝废除伪齐,将刘豫迁居上京临潢府。张孝纯改任汴京行台左丞相,至此他成为了金国的官员。
皇统2年(1142年),南宋向金求和,金国借机将在金为官的原宋朝官员、包括张孝纯的家眷索要回来,张孝纯与家人团聚。一年后,致仕归乡。1144年,离开人世。
从抗旨不降的抗金英雄到金国的官员,作为一个传统文人,这违背了他一直以来接受的忠君教育,但在内心,他的确不能忘怀故国家乡,于是用自己的方式为故国做自己能做的事。
他的变节不是畏死求荣,而是为了心有不甘。他遵从本心行事,想苟全性命、将以有为,奈何形势不由人。
一朝成万古!张孝纯的人生反转得如此壁垒森然,留给后人更多的不是指责,而是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