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资治通鉴》| 我们终其一生,都是在和自己惰性与傲慢作斗争

2020-08-05 01:12:45 作者: 品读《资治通

九月,吴主孙权迁都建业,全部承用原有的宫室王府,不再增设改建,留下太子孙登及尚书九卿在武昌,让上大将军(吴国在大将军之上再设置上大将军职位给陆逊)陆逊辅佐太子,并掌管荆州及豫章三郡事务,监督全国的军政大事。

南阳刘廙撰写《先刑后礼论》,同郡人谢景向陆逊推荐这部书,陆逊斥责谢景说:“礼仪的作用大于刑罚,被排在社会治理的首位,由来已久。刘廙通过繁琐的论辩试图改变古圣先贤的教诲。你如今侍奉于太子东宫,理应遵守仁义道德、提倡圣人之教,像他那样的奇谈怪论,不要说!”

太子孙登给西陵都督步骘写信,向他求教。步骘于是把当时荆州界内情况和各官吏的品行才能一一分析报告,并上书鼓励规劝说:“我听说君王不亲临小事,而是让各级官吏尽忠职守,所以舜帝任用九位贤人,自己不用再操心,不下庙堂而天下大治。所以贤人所在之地,能抵御万里之外的敌人,他们实在是国家的杰出人才,兴衰的关键。愿太子留意,则天下幸甚!”

张纮回吴郡迎取家人,走在半道上就去世了。临终前他将写好的遗表交给儿子张靖,由张靖转交朝廷。

遗表说:“自古有国有家的人,无不想要通过修德政来媲美史上的太平盛世;然而说到治理的结果,大又大多不能如意。究其原因并非没有忠臣贤佐,而是因为国君不能克制自己的私情私欲,不能采用而已。

“人之常情,惮难而趋易,好同而恶异(通常是躲避困难而趋向容易,喜好相同意见,厌恶不同意见),这与治国之道正好相反。古书上说:‘从善如登山,从恶如山崩。’说明为善多么不易。君王继承祖先的基业,居于没有人提出异议的自然优势,掌握天下八种权柄(爵位、俸禄、赏赐、安置、活命、剥夺、罢黜、诛杀)的威严 。更容易欣赏赞扬的话,对任何事都不需要征求别人同意。而忠义之臣提出难以采纳的方案,说出逆耳的言语,与君王不能契合,不也正当如此吗!

“忠臣义士一旦疏远,就难免生出猜疑,花言巧语的小人就在等待这个机会。君王被一些表演忠心的小动作,感动得迷迷糊糊;被一些私欲私情的小恩小爱,诱惑得贪恋不舍。于是好人和坏人混杂一起,任用或罢黜,遂完全失去标准。所以成了这个样子,全由于受到私心私欲控制。因之,英明的君王特别警觉,征求贤才,好像饥渴的人希望得到饮食。接受规劝,永不厌倦,压制自己的情欲,用大义斩断私恩。则在上位的人才不致发表荒谬的任命,在下位的人也不再抱非分的希望。”孙权看到,感动流泪。

[点评]

张纮说的“人之常情,惮难而趋易,好同而恶异”,指出了人性的两大弱点:一是惰性,二是傲慢。清代曾国藩也曾说过:“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惰性。惰性就像重力,常人往往难以克服。我们一生的修行,就是和自己的惰性做斗争。若是领导者的话,不仅要跟自己的惰性做斗争,还要和组织的惰性做斗争。任正非的讲话,十篇有九篇都是在和公司的惰性做斗争,这就是“以奋斗者为本”。

关于傲慢,是作为国君或者是当权者最容易犯的毛病,喜欢奉承,自以为是。有的人可能会说,我就是一个普通人,从来没有傲慢过别人。其实,以自己为中心,评点是非,不喜欢听不同意见,这就是傲慢,只是每个人的程度不同罢了。

如何克服人性的弱点?

一是立志以恒,二是坚持修为。这两者是相互关联的。王阳明说:“持志如心痛。”一心只在那痛上,便顾不上其他事情。我6年前立志读国学经典,坚持下来就形成了习惯,现在我每天都写读书笔记,若是一天不写,就不舒服,这样就击破惰性了。其实曾国藩早年也是多有懒惰,但是他立志自拔于流俗,于是就先通过两件小事情戒惰:一个是记日记,一个是早起。曾国藩在日记中曾多次提到原因。他说,言戒傲字以不轻非笑人为第一要义;戒惰字以不晏起(不晚起)为第一要义。至于戒除傲慢,“千古有道自得之士,不外一谦字。”怎么做到“谦”,那就是靠持之以恒的修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