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文化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姓氏"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词,但"姓"和"氏"这两个字却是不同的形式。"姓"源于母系社会,同一个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中国最早的姓,大多数偏旁是"女",比如:姜、姚、姒、姬、嬴等。而"氏"的产生则在"姓"之后,是按父系来标识血缘关系的结果。像战国时期的秦国和赵国就是同一母系的两个不同分支,秦国是嬴姓秦氏,赵国是嬴姓赵氏,他们的母系都是嬴,但父系不同。
因此,我们读到"黄帝轩辕氏,姬姓"、"炎帝烈山氏,姜姓"的时候就可以明白,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炎黄二帝是两个按母系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部落联盟。一姓姬,一姓姜;而轩辕和列山则是他们父系家长制首领的氏称。
在秦统一天下之后,便将"姓"和"氏"两个字给统一了起来。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国的姓氏也越来越多。而北宋时期出现的《百家姓》则是当时一部比较全面的中国姓氏集。
一、《百家姓》的由来
《百家姓》并非我国第一部姓氏集,却是保存完好的一部姓氏集,在《百家姓》之前,关于姓氏的书籍便有了:战国时期出现过一本《世本》,里面记载着姓氏和世袭以及居住地等内容。不过这部书在战火中已经遭到了毁坏。宋朝时,有人重新编了我国的姓氏集合,这便是《百家姓》。
史书记载"如市井间所印《百家姓》,明清(王明清)尝详考之,以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何则?其首云:赵钱孙李,盖钱氏奉正朔,赵本朝国姓,所以钱次之;孙乃忠懿之正妃;又其次,则江南李氏。次句云周吴郑王皆武肃而下后妃。"就是说"赵钱孙李"四姓形成于宋朝的吴越钱塘地区,宋朝皇帝赵氏,吴越国国王钱氏,吴越国王正妃孙氏以及南唐国王李氏便成为了百家姓前四姓。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百家姓排列顺序并非是按照某个姓氏的人数多少来排列的,而是按照身份地位进行的排列。此时的百家姓也差不多算是王权统治下的产物。
二、新的《百家姓》
虽然儿童启蒙时还读着宋朝时期编著的《百家姓》,但不可否认的是,"赵钱孙李"已经成为历史了。
其实,早在20年前,就有人对中国的姓氏展开调查。不过当时调查的抽样率很低,只统计了57万人,找到了3000多个姓氏。后来中科院的袁义达教授主持了关于中国姓氏的研究课题,调查了近3亿人,调查范围覆盖了几十个县市,在调查的两年多的时间内,他们发现了4100多个姓氏,并对人数进行了统计。
调查结果显示,原本排在第一位的赵姓,如今已被王姓取代,原本排在第二位的钱姓,则跌至倒数第八,现在占据第二的是李姓,其次是张姓,第四则是刘姓。
现在的百家姓顺序完全是按照姓氏人数来定的,打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现在的四大姓氏,便是"王李张刘"了,只是读起来倒没有"赵钱孙李"顺口。
三、为何"王李张刘"发展的如此快
在历史上,一般出过帝王姓氏的人口都会比较多,就像刘姓和李姓。刘姓建立了汉朝,李姓建立了唐朝,这些王朝统治者不仅自己后代多,而且还会给功劳比较大的臣子赐以国姓,像唐太宗就曾赐大功臣徐懋功李姓,所以徐懋功也叫李懋功。但历史上王姓皇帝只有一个王莽,王莽建立的王朝存在时间极其短暂;张姓更是没有出过正经的皇帝。那么这两个姓氏的人口为何也怎么多呢?
太原晋祠,王姓重要发源地
王姓和张姓虽然基本没有出过皇帝,王姓和张姓的皇后大臣倒是不少。历史上的王姓大臣我们熟知便有献貂蝉的王允、以王羲之为代表的"王谢"两大家中的王家、宋朝丞相王安石、心学大师王阳明等等;此外还有许多王姓皇后,比如汉武帝的母亲王氏、唐高宗第一任王皇后等。张姓的大臣如纵横家张仪、留侯张良、东汉发明家张衡等;皇后也很多,如:西汉第二任张嫣皇后等等。
据统计,中国历史上出过王姓丞相约八十八位,皇后约四十五位;张姓丞相共六十三位,皇后二十四位。为什么谈到姓氏人数要说大臣和皇后的姓氏呢?因为大臣和皇后家族体系庞大,连家丁也会改姓他们的姓氏,这些大家族对自己姓氏人口的贡献占有非常重要的比例,这些大家族又会有许许多多的分支,这些分支后代的繁衍如同指数函数一般,更促进了该姓氏人口的数量增长。
总而言之,不管是"赵钱孙李"还是"王李张刘",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姓氏排列都不停地发生着变化,甚至有的会消失,而与此同时又会出现新的姓氏。不管我们姓什么,我们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几,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炎黄子孙,这一点是不可改变的。各个姓氏团结到一起共同努力,才能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