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岳飞不管十二道金牌,继续北伐拥立宋钦宗会不会免遭杀害?

2020-08-06 15:34:29 作者: 如果岳飞不管

如果在1140年的北伐中,岳飞不服从命令,继续坚持,那岳飞会死的更惨,后世也不会有如此高的声誉。

岳飞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声誉,一个是他的战功,另外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和秦桧一起,树立了一个正反两面的典型,被世人不断的传播。如果岳飞不是被可杀可不杀的理由,赐死于大理寺风波亭,那么仅凭岳飞的战绩,是不足以超过那么多南宋将领,获得如此高的声誉的。

岳飞在当时的中兴四将中,和韩世忠、张俊、刘光世等人相比也并不是特别突出,如果再加上刘琦、吴玠、吴麟、李显忠等等将领,岳飞的战功,也只是繁花丛中稍微突出那么一点的那一朵。

泛览一下二十四史,《宋史·岳飞传》是其中最特别的一篇,如果不是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得到后世的广泛同情,那么《宋史·岳飞传》的编撰者,应该不会把《岳飞传》写成现在这个样子。

岳飞没有继续北伐,虽然在1141年议和后,遭到了杀害,却让声誉值提到了最高,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

如果岳飞不听号令,继续坚持北伐,那么他会北伐失败。

1140年,宋军反击金军的时候,宋高宗给与了大力支持,并做了全局部署。高宗没有大多数人印象中的那么不堪,他对于政治、经济和军事,都有很强的把控力,要不然他如何稳定的了南宋的半壁江山。

宋金战场的西部,川陕边境杨政、吴麟等数位南宋将领击败金军,遏制住了金军的南侵势头,并趁势北上,收复了扶风等多地。中路刘锜原本率军准备北上开封驻防,进入安徽境内后得知开封已经失守,于是防守顺昌,并以少胜多,大败完颜宗弼亲率的金军主力,取得顺昌大捷。东路韩世忠在江苏境内,击溃金军右翼大军,取得淮阳大捷。张俊、刘光世、王德等将领也率军北上,在安徽、江苏境内击溃了多路南侵的金军,攻取了宿州、亳州等多地。

原本岳飞受命前往救援刘琦,但是刘琦已胜,所以,高宗就下令岳飞“兵不可轻动,宜且班师”。但是岳飞和传旨的李若虚商量后,决定继续北上,攻打金军。

岳飞这次已经是抗旨北伐了,如果失败了,高宗直接以逆旨的罪名处死了两人,也并无不妥。这次抗旨,岳飞事后自己也感到不妥,撤军后请求高宗收回兵权。高宗并没有这么做,可见高宗还是很欣赏岳飞的。但这次抗旨,影响到了1141年宋金和议时,决定处死岳飞的结果。1141年,三大将领被解职时,岳飞的部下张宪却私自调动军队。有了前车之鉴,不要说高宗,换任何一位领导,都会认为岳飞这是又要抗旨。岳飞在无兵权的情况下还能抗旨调动军队,就这一点,让高宗要怎么做呢?

继续看1140年,岳飞抗旨之后的事情。岳飞率岳家军直扑河南开封,沿路收复了颍昌等多地,并在

郾城保卫战中,借鉴刘琦顺昌大捷的经验,大破完颜宗弼的“铁浮屠”和“拐子马”

。这种打法是刘琦首创的,但被世人加给了岳飞。此后,小商桥一战,名将杨再兴战死沙场,但岳飞军主力一路打到了朱仙镇。

把1140年南宋的总体攻势综合起来看,岳飞在整体北伐中,并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北伐的成果是十余名著名或者知名的南宋将领共同取得的,大家表现的都很出色。

在各路将领都奉诏撤退的情况下,岳飞如果继续孤军深入,能取胜么?结果很明显,不能,岳飞也很清楚这点。他继续坚持北伐,最多也就是收复开封城,然后呢?所以,他也撤退了。

如果岳飞这时再次抗旨,进攻必然会最终失败,那就会被高宗处罚,即使不被处死,恐怕岳飞再也没有那么高的名誉了。等宋孝宗继位,再怎么想打仗,也不会树立一个连续逆旨不遵的人做典范。

而宋钦宗可是被关押在五国城,五国城在哪里呢?黑龙江。仅凭岳飞的10余万岳家军,还没有可靠后援补给,就想一路打到金国的黑龙江大后方去,只能说勇气可嘉。

不了解当时完整历史情况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岳家军完全可以“直捣黄龙,迎回二圣”。当了解了这段完整的历史,这个结论应该会修正一下吧。

1141年的情况跟1140年类似,金军再次南侵,南宋同样是多路齐出,再次遏制了金军的进攻,然后撤军,高宗收了三大将领的军权。金国可以短时间内又发起进攻,可见在1140年的战争中,并没有元气大伤,再次证明岳飞军很难孤军北伐胜利。而1141年金国的南侵失败,加上金和西辽的战争,让金国有了强烈的议和意愿;南宋立国之初,经济窘迫,高宗也无意北伐,这才促成了“绍兴和议”的达成。

即使在高宗的支持下,岳飞和全体南宋将领同心协力,北伐都不一定能彻底成功,更不要说岳飞一支军队了。岳飞根本不可能北伐成功,更谈不上迎回钦宗。

岳飞之死,给了宋孝宗一个树立榜样的机会,这才让岳飞在之后名声大振,又是追封,又是立庙,这对于岳飞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

如果岳飞不被赐死大理寺风波亭,他最多就是另外一个韩世忠,或者吴玠、刘琦。因为岳飞不死,就不会有这么好的宣传效果和影响力,孝宗也就没有什么理由将岳飞立为榜样,岳飞的名声自然就不会如此之盛了。

这就是有得必有失吧,看怎么取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