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照葫芦画瓢”,这句俗语怎么来的?有何历史渊源

2020-08-06 15:34:55 作者: 人们常说:“

中华文化遍地开花,许多古人当年的不经之言传到现代却成了口口相传的俗语名言,每一句俗语的背后都有着属于它的故事,就像一个古董美玉,其本身不具备生命但却留下了许多关于它的传闻故事,虽然有些俗语、民谚因为年代久远而断去了根源,但这并不妨碍今天咱们对它们的重新解读。

人们常说“照葫芦画瓢”,这算是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了一句话就,那么你知道这句俗语是怎么来的吗?其又有何历史渊源呢?

照着“葫芦”如何“画瓢”?

“照葫芦画瓢”是一句俗语,同时也是一句成语。出自《东轩笔录》第一卷,在宋朝初年,翰林大学士陶谷文笔高超,拥有一肚子的才华,但久坐大学士之位一直没能得到升迁,咱们知道翰林学士在庙堂中是一个跳板的存在。

许多翰林学士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够京官外调,可能乍一听有些贬官的意思,但一旦调任到一地方,成为一州刺史或者封疆大吏,那都是土皇帝般的存在,因此机缘就在面前谁能抓住算谁的,翰林学士陶谷也是这么想的,因此他想要表现一下自己来升个职。

作为皇帝身边的秘书,陶谷有一次劝说宋太祖重视文字工作。可惜落花有情,流水却无意,宋太祖赵匡胤作为一国之帝,对于翰林院的工作不是以为只是抄写工作而已,于是便说“经常听闻翰林院起草文书的制度,基本上都是检录前人的旧版本,不过是改改词语,这便是民间说的依样画葫芦吧,又哪里有什么功劳可言呢?”

这话说的就很尴尬,陶谷的目的也是没能达到,于是落魄读书人便在墙上题了一首诗:“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既是自嘲也是无奈。

时间回到现在,这句俗语的用途就很广泛了。当然其含义也有了些变化,在过去“照葫芦画瓢”那基本上是贬低的意思,在现代已经没有了那么“特殊”的含义。还记得过去在高中时代,老师在教怎么写论文的时候,就曾经说过“格式要固定,照葫芦画瓢”,咱们统称为新时代八股文。

“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这是当代一个现象,但绝对没有贬低的含义,毕竟创意、创新就那么多,想要不借鉴前人的成果,自己独具一格出新的东西是很难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当初马云想要在推行他的这些理念之前,其进入中国市场是何等的艰难?但现在咱们社会国家都鼓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试想如果人人都创业成功,那么这个世界上岂不是人人都当老板,显然并非如此,创业需要启动资金,资金从哪里来?如果不是家有小富的话还需要从就业上面来解决。

同理,想要走出不一样的道路,最起码还要是要从临摹道理的道路说起。比如说想要写出一手好字,独创属于自己的风格,那肯定是要先从临摹他人的字体开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唯有读书破万卷,看遍了前辈的理念才能够真正做到下笔如有神,写出自己的看法和观念。

现在许多当代年轻人心高气傲,总想着独自一人闯出一片天下,勇气可嘉但经验太少。倒不如先按耐一下自己胸腔的热血,多看看、学学别人的经验,能少走点弯路总是好的,不是吗?

最后,“照葫芦画瓢”就解析到这里,俗语在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意义和用法,在当代也是如此,想要“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处可走”?显然是句笑话,倒也不妨看看别人怎么走,又走如何?这倒是真的,您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