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这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的名言,可以说这句话,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让我震撼,这句话完全说明了范仲淹这个人的人生理念。
在范仲淹额的人生信条之中,君和民对他来说都很重要。在任何时期,有多少当官的,可以真正想到、做到这一点呢?
一般做官的能够忠君爱国就已经相当了不起了,毕竟绝大多数都是贪污分子,祸害天下。可是范仲淹除了忠君爱国之外,还注重老百姓的安危,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我们知道范仲淹对宋朝最大的贡献,并不是在军务和政务上,而是在教育上。他到任何一个地方做官,首先要做的就是兴办私塾。
所以说但凡范仲淹待过的地方,都出了不少进士。所以说,范仲淹做不做宰相,我觉得并不是很重要,他的贡献已经远远超过了很多宰相。
范仲淹官至参知政事,好歹也是副宰相了。
宋仁宗是个窝囊皇帝,但正是因为他的软弱,使得他在位期间,一大批名臣涌现而出。君王弱则臣子强,君主立宪的局面差点就形成了。
宋仁宗在位期间,也想着实行变法。他提拔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开始了庆历新政。这个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的职位,算是位极人臣了。
不过很可惜,庆历新政只维持了一年多时间就折戟沉沙了。为什么呢?因为新政得罪了一大批贵族子弟们的利益,他们知道宋仁宗软弱,所以每天跑宋仁宗跟前号丧,宋仁宗迫于压力,只好取消了这次改革。
庆历新政失败后,所有参与者都被贬谪出了京城,包括韩琦、欧阳修以及范仲淹。范仲淹作为参知政事,这个时候也顶不住压力,只好主动申请到做知州去了。
此后范仲淹一路都在做知州,再也没有回到朝中做官。在他64岁的时候,终于病逝在了徐州,庆历新政的失败,给他仕途上的打击实在是太大了。
如果宋仁宗稍微强硬一点,哪怕能够做到宋神宗那样,或许庆历新政还能坚持个几年,那么范仲淹凭借自己在新政中的作为,升任宰相根本不是什么大问题。
范仲淹不做宰相,胜过宰相。
宋朝有多少宰相是可以名垂青史的呢?韩琦算是比较牛了,可是他有什么政绩是人尽皆知的吗?王安石是个大牛,可是王安石还处于褒贬不一的状态之中。
剩下哪个宰相是名留青史的呢?基本没有。反倒是范仲淹却留下了很好的名声。无论是在文坛上,还是在政绩上,范仲淹都有可圈可点的地方。
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元昊请和,召拜枢密副使。王举正懦默不任事,谏官欧阳修等言仲淹有相材,请罢举正用仲淹,遂改参知政事。---《宋史》
尤其是在教育方面,范仲淹几乎做到了行业大拿的地位。庆历新政失败以后,他到了各地去做知州,每去一个地方就兴办各种学校。
一时间范仲淹给了寒门子弟若干上升的通道,宋朝科举为何如此发达?主要就是因为重视教育,可是如果没有范仲淹这样的人支持教育,教育又如何发展呢?
范仲淹曾经在历史鉴赏者的老家做过知县,他到了这里以后,开始兴办学校,使得百年不出一个进士的地方,在此后几百年里,出了一百多名进士。可以说多亏了范仲淹。
范仲淹谥号文正,因此我们当地以他命名的教育机构比较多,尤其是学校,很喜欢用文正来命名。
范仲淹做不了宰相,我觉得是宋朝的悲哀。
范仲淹要求提升相权,将更多权力赋予宰相,这就是为了给庆历新政扫清障碍。可正是因为这一点,使得范仲淹被人有朋党之嫌。
其实提升相权,对当时的北宋来说,只有好处。为什么?因为君主立宪的局面形成以后,皇帝成为摆设,国家大事宰相们坐下来商量,这难道不是新的出路吗?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宋史》
君主立宪唯一牺牲的就是皇权,换来的却是一个新世界。可惜很多守旧的大臣,为了拍足了皇帝的马屁,居然反对这种做法。
日本的天皇一脉相承,从来没有更迭过,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早就实行了君主立宪。所以说这也是保护皇族的一种手段,这么做总比宋徽宗亡国灭种要强得多吧?
范仲淹没有走上宰相的位置,所以他的那些政治构想都没能得到实现,在全国普及教育的理念,也没能得到完全彻底的实施,实在是北宋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