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后蜀有功的王全斌,百官请杀之,宋太祖免他不死意义深远

2020-08-06 15:35:13 作者: 平定后蜀有功

引子: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大一统的皇朝的开创者,无不经过浴血奋战,艰难创业,才最终开创一统天下的大业。而在这些大一统开创者中,宋太祖赵匡胤的宋朝,给人感觉他的江山得之不难,名副其实。

有人可能会认为那都是运气,才让他顺手牵羊就把皇帝做了,其实不然。看像是偶然,其实这一切都是必然,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从一位武将的处置中,从侧面来了解一下宋太祖是否真正是一位只是靠运气得江山的人。

唐朝末期,皇帝无能,太监把政,藩镇势力日益强大,天下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随着科场失意的黄巢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中原大地,风起云涌,腐朽又奄奄一息的唐王朝就此进入战火中。

乱世中,正是英雄出世时。

王全斌,并州太原人(今山西太原),在五代后唐时就补禁军列校一职,到了后周之时屡有建功,还跟周世宗平淮南,北上收复瓦桥关,成为相州(古代州名,位于今河南北部安阳市与河北省临漳县一带)留后(官职名,指暂时代理职务)。

到了宋朝初年,王全斌随大军一起讨伐谋反的李筠,因功得以升迁,对于这样一位老将,宋太祖益加看重。鉴于北汉与大辽不时一起联合进犯,北汉地处太原一带,而王全斌又是太原人,所以受命他去防范北汉。

从十二岁有勇有谋为父躲过劫难、意气风发的少年,到宋初为大宋镇守北疆的沉稳老将。此时的王全斌已经是四十多岁的成熟稳重的老将了,曾经的战马沙场,气吞万里如虹的壮年之心,随着连年征战,留下的更多是岁月沧桑与大将风范。其中的戎马半生的苦与累又有无人明?

乾德二年(964年)冬,按照谋臣赵普战略,宋庭颁下诏令,王全斌作为西川行营前军都部署,率领着禁军(中央军)步骑二万及地方军万余人向后蜀进发。

经过二路大军的齐头并进,协同作战,后蜀的各主要要寨、渡口、险关到各州郡,一一被宋军击溃。到了乾德四年正月十三日,作为后蜀国主的孟昶在臣下的劝说下,终于递上降表书接受阶下囚的命运。

至此经过一年多的伐蜀之战就此收场,然而,此时的王全斌却居功自傲起来。他违背宋庭的诏命,激起蜀军叛乱,还拥护原后蜀刺史全师雄为首领。全师雄本还有归顺之心,不想王全斌部下去招抚全师雄族人时,却把他们全杀了还把全的女儿纳为家室,就此使得全师雄决心反叛作乱。

王全斌在进蜀平伐之时,就放纵部下打、杀、掠、抢,而作为主将的他,也不时斩杀已降兵将,还私吞财物,克扣军饷,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各州县官民都威于宋军的强大而一再容忍。现在有了带头大哥,自然而然就跟着起来了。

本来平定的蜀地,因王全斌没有及时处理好当地民众的利益关系和安抚好蜀兵,而再次引起轰动的大暴动。在全师雄的倡导下,越来越多的州县加入到反叛中,最多时达十七州反乱,很多宋军在这次事件中失去生命,其中就有部分高级将领。

这场大暴乱,又经过了宋军差不多两年的时间,在全师雄病死后,贼众无首后才被平定,而这造成的巨大损失,都因作为主将的王全斌而起。

作为大宋开国之君的赵匡胤,蜀地的平定,对他来说那是完成大一统又近了一步,对于那些在前线以命打下的江山,特别像王全斌等将领也是感激不已。正是因此这样,对于功臣,虽然也知道他们在蜀地有过错,但江山还得靠这些人去打,只好睁一眼闭一眼就此略过。

到了967年春,平地一声雷。蜀地有民众居然跑到京城来起诉王全斌等人的不法事。这一个小小老百姓,敢于向大宋的一位高级将领告状,一下引起轰动。

这也许是在蜀地为官多时的王全斌所想不到的,很快就被宋庭招回。对于在朝庭中的一班文臣来说,王在蜀地的所作所为,早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只是有皇帝在上面给他们一直撑腰而不敢有所动作而已。

现在接到百姓的起诉,大理寺、宰臣、御史台等终于有了机会,宋太祖不得不叫御史台联合起来的一百多高官讨论。在人证、物证等一应俱全下,百官决议王全斌等人罪应当诛。

面对百官一边倒的要求,于是下诏:

为什么一向以文治国的宋太祖,面对着百官的决议,做去宽恕了王全斌?这非宋太祖姑息养奸,而是从当时的大局着想。

一,大宋从立国到现在,不足十年,民心不定,周边的隐患不少,北边强大的契丹就不说了。要命的是与契丹近邻的北汉,与契丹关系密切,时不时在北边搞小动作。南边的南唐,吴越,南汉都在观望。虽然南唐被占了江北,但却一直就是不愿意递降表,称霸一方之心不死。

二,宋军经过多年的作战,已经出现松懈迹象,宋太祖不杀王全斌,也是为了不让在前线的官兵寒心。“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对王全斌的罚治,一定程度不同上也可以让军心稳定,整顿军纪。

多年后,平定南唐的宋太祖和王全斌说:

对于太祖当年不杀之恩,多年不再有所越轨行事。现在听到太祖这番话语,有感而泣。而当年宋太祖不杀王全斌,从这就可以看出,他当年已经考虑到不杀王的意义所在了。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