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庙前只有秦桧跪像,没有宋高宗赵构跪像,我们用当时人的礼法制度和道德规范来思考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当然,那时候的礼制规范,现在看来很多都是要被批判的,是腐朽的,是不正确的。但是,当时的人并不这么想。
从春秋时的孔子开始,就已经有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念了。经过西汉武帝时的董仲舒和两宋时期程朱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演化,在宋明时代已经形成了相对较为完善的“三纲五常”体系,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在“三纲五常”的政治伦理体系之上,有儒家学者进一步提出了“君要臣死,臣不死是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则为不孝。”,而到了清朝时期,民间进一步演化成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因此,在明清时代的大多数人,特别是民间,会认为岳飞之死,是宋高宗赵构的错么?当然不会,除非这人想被当时的人谴责为逆臣贼子。当时的人会认为,宋高宗让岳飞死,岳飞如果不肯死才是不忠。
这也跟魏征对唐太宗李世民所说的良臣、忠臣论一致,惹怒了皇帝被赐死,那臣子必须作为忠臣去死,皇帝并没做错什么,而是这个臣子将皇帝陷于不仁不义之地。查看一下历朝历代的律法,都有维护皇帝权威的相关条款,不管合不合理,那都是必须遵守的。
所以,在古代礼法和道德体系中,皇帝对于大臣是永远不会有错的。皇帝犯错,只对天对地,因为皇帝是天子,而天地是皇帝的神权父母。所以,皇帝跪天跪地,跪祖先,到了清朝还会跪圣人,但绝不会跪大臣。皇帝向一个大臣下跪,基本上就是这个大臣谋逆篡位了。
现在看来这种思想很不可思议,但在当时就是如此。
再来看秦桧的跪像是什么时候立起来的。宋朝时候,虽然给岳飞平反建了庙宇(岳王坟),但是庙宇之前并没有秦桧等人的跪像。而是到了明宪宗时期,1475年的时候,浙江布政使周木,在杭州岳飞墓前立了秦桧夫妇的跪像。此后跪像又历经重铸,从两人跪像到三人,到四人,再到五人跪像。周木之所以敢开先河如此做,是因为宋、元、明三朝政府,对岳飞和秦桧已经做了定论。
但是历朝皇帝都不会去定论宋高宗赵构错了,因为他是皇帝。包括后来清乾隆给明袁崇焕平反,也没有直接说崇祯错了,也是说某大臣中了离间计,汇报给了崇祯。
明朝时期,正是程朱理学兴盛的时间,有人敢私铸前朝皇帝像么,更不要说放到岳飞庙之前了。当时的明宪宗皇帝和其他在位的皇帝知道了会作何感想。在当时,即使是前朝皇帝,也不是一个臣子可以随便僭越的。
话说回来,提出来铸赵构跪像的人,似乎很正义凛然。现在有人负责所有费用,让你去铸,你会去么?难道你都不会考虑一下现在的法律允许么?一个稍有法律意识的公民,都会想到,对宋高宗赵构这个级别的历史人物,是一个普通公民可以做最终定论的么?宋、元两朝做出的定论是秦桧要对岳飞之死负责,而宋高宗赵构并没有错,这很符合当时的律法和道德体系。而明、清两代,也没有去推翻已有的定论,相信以后也不会。
至少在比较久的一段的时间内,我们可以讨论历史人物的对错,但是对于历史关键人物的权威,在特定情况下,还是必须要维护的,不然这个社会真的会乱掉,除非形成了更先进的社会制度。这也是法律纲纪、伦理道德,甚至宗教存在的必要。理解了这点,就会释然了,也就不会那么义愤填膺了,可以比较平静的来看待这个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