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与崇高——论八大山人的艺术

2020-08-24 17:28:21 作者: 孤独与崇高—

图3 《奇石孤鸟图》

三、一心不生的“无念”之法

八大山人晚年的绘画给观者呈现的是另外一幅面孔,似有非有,鸟将落未落,枝似存非存,山迷离,水茫然,留下的只有缥缈无痕的感受。这与曹洞宗的“鸟道”之说密切相关。所谓“鸟道”论是曹洞始祖洞山良介提出的重要学说,主要可以概括为三点:鸟道,玄路,展手。④鸟道,即鸟行之道,禅宗中作为虚空的代语。行鸟道,即行“无念”之法,要无所羁绊,一心不生,一念不起,洒洒落落,但又不可执着于此,而应非空非有,有鸟道也无鸟道。⑤

八大山人作为曹洞宗人,纵使离开佛门,思想也仍在禅道之中,鸟道时时刻刻在他的艺术作品中显现着。八大山人画《柳禽图》轴(图2),枯柳旁依怪石,柳树柔软的枝条在寒风中舞动,微闭眼睛的二鸟站立在枯枝上静静栖息,好像已经入梦,世界已然离它们远去了。悠闲、无念的感觉跃然于观者心中,唱起悠扬婉转的曲子,生命好像在此超脱了世间。他的《奇石孤鸟图》(图3)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给人以若有若无之感,突出其无所用心的韵味。

再如《莲房小鸟图》(图4)中,似落非落的鸟,挥着欲止欲动的翅膀,睁着幽幽的眼,似独立于若有若无的莲花之上。在佛教以莲喻人的根性,强调的是众生皆有佛性。假如我们从佛教哲学的角度观看此画,或许八大山人的这枝无根无依的莲花寓意着绝对的独立性,似落非落的鸟若有若无地立在莲花之上以示无住之义,隐喻着八大山人已如飞鸟无依无凭,遁迹人伦,固然可见其存于世,却以脱略尘世,达到空灵旷落的“无念”心境。

在《传綮写生册》中,八大山人有这样一首题诗:“月自不受晦,澹烟蒙亦好。俯仰瞷晴轩,长夏咨幽讨。”⑥月自明,虽然周围澹烟蒙蒙,却不失明月本身的明亮。而人心的“晦”才遮蔽了明月,使人不见月。如世界本是皎皎,即使是田野篱落旁也有生命之光。八大山人超越了人生的喜怒哀乐,于人生的失落之中求取了对世间真性的领悟,于拘束的情境之中走出了皎皎光明。他以“无念”之法画出了他人生的空灵之美,使孤独在他的艺术中飞舞,崇高在他的生命中徜徉。四、结语

面对生命的狂烈磨难,八大山人在艺术中得到了安慰。他的艺术孤寂而清远,直率而脱俗,狂放中饱含生命的韵致,超越理性孕育出心灵的力量。因为他那特殊曲折的人生道路、自由浪漫的晋人情怀、一心不生的“无念”之法,八大山人的艺术世界才出现了孤独与崇高的光芒,让人心生无尽的感慨与无限的向往。

图4 《莲房小鸟图》

注释:

①[清]龙科宝:《八大山人画记》,参见《八大山人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18页。

②[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64页。

③方勇译著:《庄子》,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94页。

④毛忠贤:《中国曹洞宗通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3页。

⑤朱良志:《八大山人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31页。

⑥汪子豆:《八大山人诗钞》,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版,第5页。

参考文献:

[1]汪子豆.八大山人诗钞[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1.

[2]八大山人纪念馆.八大山人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

[3][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

[4]毛忠贤.中国曹洞宗通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5]田崇雪.遗民的江南——中国文化的遗民群落[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6]方勇译著.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0.

[7]朱良志.八大山人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8]崔自默.八大山人全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

(转自《艺术评鉴》 2017年第2期,原文题目《试论八大山人艺术的孤独与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