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想征服鲁国,管仲建议高价买鲁丝织品,鲁因钱多缺粮而投降

2020-08-26 17:28:14 作者: 齐桓公想征服

1、两千多年前的经济战

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代,管仲便用这种打“经济战”的手段帮助齐桓公解决了很多难题,最终助其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取得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成就。

齐桓公曾经问管仲:“鲁国,对我们齐国而言就如田边的庄稼、蜜蜂的尾螫、牙齿外的嘴唇一样,现在我想攻打它,该怎么做呢?”

齐桓公的比喻看上去似乎风牛马不相及,跟他想攻打鲁国扯不上关系,实则,咱们把三者的画面想象出来,就会发现,鲁国和齐国过界相邻,齐桓公实际上在说鲁国阻碍了齐国的发展,他想搬开鲁国这块挡路石。

管仲听了齐桓公的咨询后,他的回答很有意思:“鲁粱之民俗为绨。公服绨,令左右服之,民从而眼之。公因令齐勿敢为,必仰于鲁梁,则是鲁梁释其农事而作绨矣。”(《管子》)

管仲的意思是,鲁国和梁国的百姓,都是依靠着丝织赚钱,您只需要带头穿上丝织的衣服,然后下令大臣们也穿丝织的衣服,这样百姓便会跟风穿丝织的衣服。接下来,您再禁止齐国的百姓私自织蚕丝,必须从鲁国和梁国进口衣服,如此一来,鲁梁两国的百姓便可以从丝织贸易上赚取大量的财富,两国的民众便会无心耕地都跑去从事丝绸织造。

那么,这跟“不战而屈人之兵”有什么关系呢?

2、管仲的经济战核心,包含着工商业和农业的社会价值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咱们需要捋清楚一个概念:农业、商业对于国家的意义。

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它是国家发展的根本。

而商业,它是在生存的基础上,衔接个人和社会的一道锁链。

我们都知道,由于所处环境和个人能力的差异性,我们每一个人一生中能够付出精力去从事的事情都相当有限,但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物资需求之间是存在矛盾的,怎么办呢?

聪明的古人们,发现了促进人类社会发展最核心的因素之一:分工合作。

体现在具体生活中,便会出现这样一个情景,有的人擅长种植稻米,却不擅长打猎,为了吃上肉,他就只有通过用稻米去和猎人交换的形式实现自己的需求,这个过程便是原始的商业。

商业是联系人类社会的纽带,它将每一个个体通过分工的形式,团结到了人类社会这个大家庭中,而我们个体,也从中换取了工作、生活、娱乐、教育等等方面我们本身无法单独生产的资源。

顺着这个思路,咱们再去看管仲的话,便能理解他的做法中,透露着什么样的意图。

在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十分落后,百姓们虽已开始使用铁制农具,但由于铁器制作技术还不成熟,当时的百姓绝大多数还是在用木制、石制和青铜制的器具从事农业生产,落后的生存工具决定了鲁梁两国粮食的产量。

管仲采取用高价向鲁梁两国收购丝织衣服的做法,让两国百姓忽略农业生产,更多着迷于商业贸易。

长此以往,鲁梁两国的百姓便会因为经商利润太高,而采取高价将丝织品卖给齐国,然后用低价向齐国购买粮食的方式谋生。

表面上来看,这种方法能够赚更多钱,似乎也不错,但从这一步开始,鲁梁两国的百姓便掉到了管仲设置的陷阱当中。

3、管仲的收尾:不战而屈人之兵

管仲对鲁梁两国的商人说:“子为我致绨千匹,赐子金三百斤;什至而金三千斤。”

管仲开的价格,比正常丝织交易价格高了十倍不止,在那个身家百金便足以名动诸侯国的时代,管仲的话对鲁梁两国的商人无疑具备着强大的吸引力。

这些商人回到自己的国家后,砸锅卖铁,凑钱买丝织品,他们红着眼告诉家人:咱们快要发财了!

鲁梁两国的国君知道这消息后,乐了:齐国咋这么好心,给我们送钱了?

两国国君随即下令,让百姓们去制造丝织品,好好赚齐国一笔。

十三个月后,管仲派到齐国的间谍,回国后便报喜:“好消息好消息啊!鲁梁国内的百姓,通过丝织发了财,大家出门都驾车出行,现在鲁梁两国的街道上坐车的车轮相碰,骑马的列队而行!”

管仲笑着对齐桓公:“咱们可以收网了!”

齐桓公不解,他询问管仲:“那我们该怎么做呢?”

管仲微笑着说:“从现在开始,咱们下令全国不准穿鲁梁两国的丝织衣服,还要封锁关卡,断绝和鲁梁两国的经济往来。”

当时,正是春夏交替产丝绸的时候,鲁梁两国的百姓已经一年没认真打理过庄稼,他们铆足了劲,打算靠今年的丝织品大赚一笔。

所有人都以为会发财的时候,管仲不收丝绸,还封锁关卡的消息传到鲁梁两国后,大家都傻眼了:丝绸卖不出去就没有钱买粮,家里今年又没种粮,眼看还有两三个月就到收获的季节了,再种也来不及了啊!这可如何是好啊。

鲁梁两国陷入了麻烦之中,一方面是缺少粮食,另一方面是丝织品太多货物积压了。

十个月后,管仲又派人去鲁梁两国查看情况,回来的探子报:“鲁梁两国的百姓已经陷入了饥荒之中,现在每石粮食售价高达千钱,而我们齐国不过十钱,两国的百姓现在连赋税都交不起了。”

管仲很高兴的告诉齐桓公,咱们现在可以在对鲁国实行经济封锁的时候,放宽对鲁国百姓进入齐国的限制了。

这样的政策刚实施没多久,效果立竿见影:鲁梁之民归齐者十分之六;三年,鲁梁之君请服。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