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将无能坑死千军:厓山大战宋军为何会一败涂地,张世杰负全责

2020-08-28 18:29:06 作者: 一将无能坑死

三、凭空制造强大对手

张世杰最大的失策还在于为自己制造了蒲寿庚这么一个强劲的对手。蒲寿庚是个阿拉伯籍富商,有财有势,因击退海盗有功,被宋朝任命为福建安抚沿海都制置使,掌闽沿海军事与民政。蒲寿庚拥有较多的海军及大量的商舶,同时,市舶使所掌控的外贸税利占了南宋财政收入的很大比重,故而成为宋元双方拉拢的对象。

元军不熟悉海战,难敌宋朝水军,听说有蒲寿庚这么一号人物自然是极力拉拢。蒲寿庚此时有了反叛意,只是局势尚未明朗,他还在观望中期望两边下注。景炎元年(1276)十一月,行朝逃至泉州,船停泊在港口,蒲寿庚前来觐见,请皇帝留驻泉州,张世杰拒绝了他的请求。

《宋史·张世杰传》记载当时有人曾劝张世杰留住蒲寿庚,起码也要把他控制起来,“则凡海舶不令自随” 张世杰不听,把蒲寿庚放了回去。其中最大的昏招就是张世杰居然没收了他的财产,直接惹恼了蒲寿庚。

当时行朝逃到海上,数十万军队要到海山护驾,船只远远不足。张世杰就夺取了蒲寿庚的船只和粮食,蒲寿庚被激怒了,直接将滞留在泉州的赵宋皇室宗亲、没有登船的士大夫和淮兵全部杀死。

十二月初八日,蒲寿庚与知泉州田子真一起以城降元。他被元朝任命为昭勇大将军、闽广大都督兵马招讨使、提举福建广东市舶事,率兵随元军围攻南宋行朝,成了元军灭宋的急先锋。(后被朱元璋掘坟鞭尸,时人拍手称快)

张世杰的刚慢自用,不采纳正确的意见和处事缺乏谋略,给宋朝造成了不可弥补的巨大损失。张世杰等只得带着景炎帝逃往潮州,此后,福建各州郡相继沦陷。

四、厓山大战宋军彻底覆灭

公元1278六月初七日,行朝移至厓山。厓山在新会县南八十里大海中,与西岸的奇石山相对,势如两扉,东南控海,西北皆港,历来都是海上镇戌之地,张世杰以为天险可守,决定在此安顿下来。而此时,南宋海上行朝失去了大陆宋军的配合,大规模的抗元武装力量仅剩下张世杰的海上孤军了。

在千里辗转之际,景炎帝驾崩。祥兴帝继位,得知这一消息的忽必烈立即以张弘范为蒙古、汉军都元帅,以李恒为副帅,自扬州发大军2万人分水陆两路南下,一场决战即将开始。

从整个宋元战争的总体形势看,元军是以强军聚歼孤敌,但从厓山的具体兵力和船只情况看,宋军当时并非处于劣势。据《文天祥全集》记载:行朝尚有官军民兵20万,“有船千余艘,内大船极多”。而元军张弘范军只有水陆2万,“大小船五百,而二百舟失道,久而不至”。而且,“北人乍登舟,呕晕,执弓矢不支持;又水道生疏,舟工进退失据”。

在这种形势下,如果张世杰部署指挥得当,加上元军驾舟船工都是江浙人,就可能如文天祥所分析的那样:“若南船摧锋直前,闽浙水手在北舟中必为变,则有尽歼之理!”然而,张世杰从一开始就在部署指挥上犯了重大的失误:

首先,没有占据厓门,放弃了海湾出口

当元军进至厓山时,有人曾提醒张世杰说:“北兵以舟师塞海口,则我不能进退,易先据海口。幸而胜,国之福也;不胜,犹可西走。”

《张世杰传》记载,张世杰恐士兵久在海上有离心,动则必散。因此,他断然否决了此项建议,决定放弃海口,破釜沉舟,与元军决一死战。于是,他说:“频年航海,何时已乎?今须与决胜负。”仅仅凭着一腔上头的热血,一味出击。

其次,布长蛇阵,为死守计

张世杰既然决定了与元军决战,遂“悉焚行朝草市,结大舶千余作水装”。具体做法是:“以舟师矿海中,棋结巨舰千余艘,中庐外舶,贯以大索,四周起楼棚如城某,居吴其中”。这种做法与其在焦山之战中的招术如出一辙,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前文宋元之间的大决战:有这样的统帅,焦山大战再打一百次也是输已有论述,不再赘述)可他不接受教训,再一次把自己的船只捆绑起来,使宋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结果自然是“不可以攻人,而专受攻矣”

虽然,这次他在部分细节上作了一些改进,“舰皆涂泥,缚长木以拒火舟”,并有效地抵御了元军的火攻。但是,这种表面看似坚不可摧的海上堡垒,实际上犯了海战的大忌,失去了机动灵活、进退自如的优势。结果,被张弘范抓住弱点,命令元军截断了宋军的退路,迫使宋军断水断粮。

《宋史·张世杰传》记载:“茹干粮十余日,渴甚,下拘海水饮之,海咸,饮即呕泄,兵大困”。

张世杰派了快船前去取水取粮,结果被又张弘范挫败,这一下严重地挫伤了宋军锐气,几十万饥渴难耐的宋军被困在海面上成了待宰羔羊,战斗力急剧下降。再次,缺乏有效的战略战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