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都在寻找自己生命的价值,有的人觉得价值在于拥有财富,有的人觉得价值在于快意潇洒,有的人觉得价值在于自我奉献……
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大多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都想做到“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在北宋时期,有位大儒将读书人的使命,说得更加慷锵有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说出这四句话的人叫做张载,世称横渠先生,而这四句话,也被称作“横渠四言”。虽然在张载之前,没有人归纳出像这样的话,可许许多多的读书人,心中都是这么想的,藏着为国为民为社稷的伟大理想,这是足以让他们死而无憾的事。
即使是潇洒不羁的李白,也曾有过类似的壮志,想成为辅弼,使天下大定, 四海升平,同时他也想做鲁仲连、谢安,那样的人,于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然后功成身退,拂衣而去。这是他想实现的价值。
可是想要实现这个理想,首先得做官。唐朝虽然实行科举制度,但那时候科举非常难,据统计,唐朝一年的进士大概只录取二十来个,相当的严苛。所以像杜甫、郑谷、罗隐等等大诗人,都曾被科举虐的死去活来,当然,杜甫是因为李林甫从中作梗,郑谷、唐隐等人是因为晚唐风气不好,不过,这也一定程度说明了科举的困难程度。
并且参加科举的条件也有很多限制,像李白,就很难通过科举走向仕途,他只能通过达官显贵的介绍,才能做官。所以李白一直在京城写诗拜码头,虽然才华很高,但也遭受过不少白眼,这可能与他恃才傲物有关。
直到四十多岁,通过玉真公主的举荐,他被唐玄宗召进宫中,作翰林学士,那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就是这个时候写的。很多人以为这句诗是李白弃官不做而出门去,不是的,是他听到有官做而高兴的。这并非是李白俗气,而是他崇高的理想。
可是去京城做官以后,李白才发现没那么简单。可是很快,李白发现不是步入了官场就能做事的。宦海宦海,官场就是深不见底的大海,李白这样洒脱孤傲的人,哪里学得会钻营呢?所以,他一直只是在唐玄宗身边做个御用文人,或许唐玄宗觉得李白没有政治才华。
反正,李白已经当官当得厌烦了,一天晚上,他独自一人赏月喝酒,忽然灵感来了,写了四首诗,名为《月下独酌四首》,其中第一首,是千古流传的名篇,也是李白的代表作,如图所示:
李白提着一壶酒,在花丛中痛饮,偌大的京城,没有一个值得交心的朋友,他醉卧花丛,孤独得令人心疼。既然没有人陪,那就与月亮对饮吧,李白斟满一杯酒,高举着遥敬明月,月光洒下,连着影子,忽然成了三人,忽然热闹了起来。
但是明月不能回敬,只能远远地看着,所以李白觉得月也不能了解酒中事,杯中情,只有影子一直紧随着李白。既然月不能陪着饮酒,就让她伴舞吧!于是李白趁着酒兴跳起舞来,这个美好的春夜,不要想那么多烦心事了,快乐最重要。
李白舞到兴处,又高声吟诵起来诗歌,而月亮仿佛听懂了李白藏在诗中的苦闷和厌倦,一直徘徊不定。影子则随着李白的醉不成步的舞,在月光下凌乱。醒的时候,我们共同欢乐,不要浪费这美好的时刻,等到醉后就各自分散了。这两句含义深刻,足见李白之洒脱。
可李白最后又想和明月影子结为无情游,在茫茫的银河中歌舞。三年的御用文人,消磨了诗人心中从政的热情,此时他心中那种出世的道家思想,又占据了他的脑海。没过多久,他就被唐玄宗放金还山,之后李白一路东游,遇上了杜甫、高适,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此诗有李白极为浪漫的想象,有他心中无限的凄凉,有他向往自由的渴望,还有他诗中的艺术之美。因此这首诗,被后世广为传颂,《诗词大会》从第一季到第四季,一共考了11次,足见此诗的魅力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