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改成了一首词,第一句就令人泪潸

2020-08-31 11:24:05 作者: 苏轼将陶渊明

晋代著名的文学家陶渊明,在辞官归乡的时候,曾经写下一首千古名篇——《归去来兮辞》。当时的陶渊明,是最后一次出仕,这一次,他仅仅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

开篇的一句“归去来兮”,便抒发中胸中压抑了很久的一口闷气,顿时让人感到遍体舒泰。“田园将芜胡不归?”则以反问的姓氏,表达出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则表达出陶渊明回家心情的急不可待和无比欣喜。

第二段中的“乃瞻衡宇,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是陶渊明回到家中之后,家人的欢欣雀跃姿态,以及陶渊明自己在这所仅能容膝的小房子里的怡然自得。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陶渊明向往的生活,不是富贵,也不是成仙得道,而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执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不仅是陶渊明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也是中国古代文人归隐意识的代表之作,经典之作。

宋代的大文豪苏轼,在他的诗词作品中,也常常表露出来归隐的意愿。他曾经给弟弟苏辙写过一首《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表达的就是自己归隐的意愿。

苏轼有一位好友,名叫赵晦之,苏轼曾经送给他一首《减字木兰花》,“贤哉令尹,三仕已之无喜愠。我独何人,犹把虚名玷缙绅。不如归去,二顷良田无觅处。归去来兮,待有良田是几时”,表达出来的也是自己归隐的意愿。这首《减字木兰花》,化用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句子。其实,这还并非是苏轼对《归去来兮辞》的最好诠释。苏轼还曾经将《归去来兮辞》,全文都改成了一首词——

哨遍

为米折腰,因酒弃家,口体交相累。归去来,谁不遣君归。觉从前皆非今是,露未晞。征夫指余归路,门前笑语喧童稚。嗟旧菊都荒,新松暗老,吾年今已如此。但小窗容膝闭柴扉,策杖看孤云暮鸿飞。云出无心,鸟倦知还,本非有意。

噫!归去来兮。我今忘我兼忘世。亲戚无浪语,琴书中有真味。步翠麓崎岖,泛溪窈窕,涓涓暗谷流春水。观草木欣荣,幽人自感,吾生行且休矣。念寓形宇内复几时。不足觉皇皇欲何之。委吾心,去留谁计。神仙知在何处,富贵非吾志。但知临水登山啸咏,自引壶觞自醉。此生天命更何疑。且乘流,遇坎还止。

这是苏轼最长的一首词,从《归去来兮辞》中化脱而来。傅藻的《东坡纪年录》中记载:“元丰五年壬戌(公元1082年),公在黄州……春躬耕东坡,筑雪堂居之,拟斜川之游,以渊明《归去来词》檃栝为《哨遍》。”

而在苏东坡的自序中,写明了自己之所以改变《归去来兮辞》的原因:陶渊明赋《归去来》,有其词而无其声。余治东坡,筑雪堂于上。人俱笑其陋,独鄱阳董毅夫过而悦之,有卜邻之意。乃取《归去来》词,稍加檃栝,使就声律,以遗毅夫。使家童歌之,时相从于东坡,释耒而和之,扣牛角而为之节,不亦乐乎?

也就是说,苏东坡之所以改变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是因为陶渊明的这篇文章,并不像词一样,是有声律的。当时苏东坡被贬黄州,在东坡上耕田建房子,生活很艰苦。别人都笑话苏东坡的房子太破,只有鄱阳的董毅夫来拜访苏东坡的时候,觉得这房子很好,想和苏东坡做邻居。于是,东坡就将《归去来兮辞》改编成一首词,使其有了音律,赠送给董毅夫。让家中的童仆唱,东坡放下农具与之和,敲着牛角为他打节拍,难道这不是也很快乐吗?

苦中作乐的苏东坡,在这首词的第一句,就写了“为米折腰,因酒弃家,口体交相累”。陶渊明有一句名言,“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所以他弃官归隐。但是对于苏东坡来说,他不得不“为米折腰”,不得不“因酒弃家”,身体和内心都经受着不一般的折磨,而疲惫不堪。

这一句“为米折腰”,就不免令人泪潸,苏东坡是何等的才华横溢,是何等的卓尔不凡。即便是这样流芳千古的人物,在面对衣食难继的生活时,也不得不低下头,弯下腰。其实,陶渊明最初出去做官,又何尝不是为了“五斗米”?陶渊明后来不愿再“为米折腰”,所以他辞官归里。苏轼不由得继续感叹,“归去来,谁不遣君归。觉从前皆非今是”,回去吧,谁不想我赶紧回家呢?我感觉到从前的生活都不是我所盼望的。

后面的文字,都是苏东坡对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的改编,“但小窗容膝闭柴扉,策杖看孤云暮鸿飞。云出无心,鸟倦知还,本非有意”,这都是多么自在的场景。

“亲戚无浪语,琴书中有真味”,这才是文人最向往的生活。“步翠麓崎岖,泛溪窈窕,涓涓暗谷流春水”,这是多么美的山林景致;“但知临水登山啸咏,自引壶觞自醉”,这是多么自在的生活。

虽然,苏轼向往着和陶渊明一样的自在生活,希望和陶渊明一样能够归隐山林,但是他终究没有走到这一天,等待他的,还有不断的贬谪,黄州、惠州、儋州,苏轼的人生还有无数的磨难等着他。而在这样的磨难处境中,苏轼的思想也越来越豁达,最终,他用一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