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简牍中的楚系笔法现象及其发展

2020-09-01 06:10:13 作者: 秦汉简牍中的

[4]王焕林,《里耶秦简校诂》[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07。

[5]张恒奎,《草书体的形成与演变》[D],吉林大学,2008.12。

[6]黄惇,《战国竹简墨迹的笔法问题》[J],《书法研究》,2016.01。

[7]赖非、王思礼,《汉代通俗隶书类型》·《汉碑研究》[C],齐鲁书社,1990.01

[8]徐舒桐,《从六国文字的笔法继承看楷书萌芽问题》[J],《浙江职业艺术学院学报》,2018年16卷第一期。

[9]侯开嘉《俗书和官书的双线发展规律》[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03。

作者:徐舒桐(博士后)

研究方向:书法史论

图4 “逆锋起笔”下笔方向和行笔方向关系示意图

如图4所示,从左向右的的四个字,入笔方向和行笔方向的夹角不断增大,第一个字夹角接近90度,第二个字夹角大约为135度,第三个字夹角更大接近180度,但无论如何前三个字都属于王晓光所谓的“半逆式起笔”。而第四个字,入笔向左而行笔向右,方向几乎是完全相反,起笔处圆润而不见“切口”(下笔的痕迹),这种笔画形态类似篆籀法“藏头护尾”两头浑圆的笔法,按王晓光的称谓叫做“全逆式起笔”,是“逆锋起笔”的一种极端情况。

从笔画的审美特性上讲,由于“逆锋起笔”有一个反方向入笔的动作,将笔尖隐匿在笔画之中,必然使得线条质感浑厚、圆润、含蓄、庄重。入笔和行笔方向夹角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起笔形态和笔画审美特性的强弱。在90到180度的范围内,夹角越小,行笔侧锋的程度就越高,相对线条的厚度就越差;相反的,夹角越大,中锋行笔的程度就越高,线条的厚度和立体感就越好。当入笔方向和行笔方向夹角为180度,即方向完全相反时,所写出的笔画最为含蓄、庄重、雄浑。

从书写稳定性的角度讲,“逆锋起笔”的行笔和行笔方向在90到180度的范围内,夹角越小,侧锋行笔的程度越大,书写稳定性就越差。相反,夹角越大,中锋行笔的程度越高,书写稳定性就越强。当夹角为180度,即“全逆式回锋”,行笔方式为是纯中锋行笔,稳定性最强。当然,不排除熟练的秦文字书手在任何角度的下笔后都可以将笔锋调整到中锋行笔,但调锋的过程本身就需要转动手腕或转动笔杆,从而降低了书写的稳定性。此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全逆式回锋”由于缺少一个入笔切锋的动作,因此他的稳定指的是中锋行笔的稳定,而在起笔形态上并不容易控制的,如果一个文本全部用“全逆式回锋”的方式书写,其每个笔画的起笔形态往往会各不相同。

从书写的功能性角度讲,“逆锋起笔”的出现,在当时“顺锋起笔”的大环境下[footnoteRef:4],显然是为了追求一定的审美效果而有意放弃了一部分书写的“简便性”。在秦简文字“逆锋起笔”的范围内,“半逆势回锋”动作简捷、直接,不考虑完全隐匿笔锋,书写上相对便捷,应该说是“全逆式回锋”的简化版本。 [4: 注:春秋战国时期的手书笔法,继承了商周以来的笔法传统,基本是以“顺锋起笔”为主,所发现的晋地区、楚国地区以及河北中山王墓的玉器墨书,均是以“顺锋起笔”方式书写。这么广阔的区域那么多国家都在用同一种笔法,说明这是华夏大地在当时普遍使用的笔法方式。]

二、战国晚期秦简牍文字中楚系笔法的寄生

笔者在《从起笔方式再探六国文字与隶变的关系》一文中已经明确提出:先秦楚系简帛文字基本以“顺峰起笔”为主,而秦简文本基本是以“逆锋起笔”为主;战国楚系笔法的基本内容包括:1、“顺峰起笔”(包括侧锋起笔和直入起笔两种形式),2、“尖细收笔”,3、“圆弧形回勾”[footnoteRef:5]。 [5: 徐舒桐,《从起笔方式再探六国文字与隶变的关系》[J],中国书法,2018.06。]

然而,在全面考察所有已公布的先秦简牍图像后,我们发现在秦简墨书中存在有一些特例。这些材料从字形结构上是秦简无疑,但其书写风格(特别在起笔形态上)明显与绝大多数秦简有着显著差异。如放马滩秦简《日书·甲种》以及里耶秦简牍中的一些,笔画头尖尾细,呈“蝌蚪状”,且多带有圆弧形笔势,并非秦系墨书的主流笔法风格,被认为是带有其他系(楚、晋)的手书风格。

关于放马滩秦简《日书·甲种》的笔法特征,王晓光说:“···可见他国风格阑入《日书》甲,仅仅体现在笔画上而非构字层面,或者可以理解为,放马滩《日书》甲是以三晋笔法写秦文之形。”[footnoteRef:6] [6: 王晓光《秦简牍书法研究》[M],荣宝斋出版社,2010,11,第90页。]

此外,在里耶秦简牍中也存在一些不符合秦简主流书写特征的文本,里耶古井第九层(9)981号牍的书法风格就明显与其他不同,被认为是带有楚简文字笔意的文本。王晓光《秦简牍书法研究》中提到:“如(9)981牍就有这坚定而夸张的圆弧笔,它们是真正意义上的纯半圆弧笔——极似楚简那种弹力十足的曲弧线,而异于秦系所特有的近于方势的弧线···(9)981不同于里耶其他众牍之处还在于它的点画略现钉头尖尾状,笔末出锋较尖锐,这是楚等他国手写体的显著特色。”[footnoteRef:7]王焕林的《里耶秦简校诂》[footnoteRef:8]中也有类似的观点。 [7: 王晓光《秦简牍书法研究》[M],荣宝斋出版社,2010,11,第62页。] [8: 参考王焕林,《里耶秦简校诂》[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7月,第91页。]

里耶秦牍(9)981出土于龙山县里耶镇战国故城1号古井,所处地域为楚国故地,出土简牍中含有大量的行政文书,说明这些简牍是秦国行政力量进驻楚地之后的产物,这其中想必会有楚人学秦书的文本。试想一个熟练的楚写手,被强制学习秦文字并参与行政文书工作,必然会带着原有的楚文书写习惯。然而,楚人学秦书,必有口传面授的过程,一笔一划的看着学,也必然受到秦文笔法的一些影响,这是一个博弈的过程,有以下几点问题值得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