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有什么秘密,发现多年始终不挖?专家:聪明人都不会挖

2020-09-01 09:14:10 作者: 秦始皇陵有什

引言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徵传》中李世民的这段话,想必大部分人都耳熟能详。中国作为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又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传承至今仍生生不息的国度,丰富的历史过往一直是每个中华儿女的骄傲,也是后人了解前人生活发展的重要依据。

01

众所周知,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也是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之一。在功绩方面,他是第一个完成一统天下的人,连“皇帝”这个称呼也是他创造的。此外,大一统后的“书同文、车同轨”为以后每个朝代的大一统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筑史上的奇迹——长城也是自他而始。可以说,他立下的功绩为后世每一个朝代的发展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秦始皇剧照

另一方面,秦始皇的暴政也是出了名的。根据《史记·儒林列传》的记载:“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焚烧除《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以及严禁民间私藏《诗》、《书》等书籍。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他又在京城抓获了460名方士,全部活埋处死,制造了臭名昭著的“焚书坑儒”事件。

▲“焚书坑儒”场景绘画

需要指出的是,“焚书”是为了巩固其统治,禁止私学;“坑儒”则是因为方士卢生、侯生等人在求仙失败后,私下议论秦始皇的为人。这件事一方面体现了秦始皇统治的残暴冷酷,另一方面也表明他早早就开始寻找长生不老的方法了。在他的统治后期,更是将大部分精力都用于寻丹问药上,以致苛政虐民,扼杀民智,动摇了秦朝统治的根基。

▲秦始皇陵近照

秦始皇一边幻想长生不老,一边又在为自己修建规模宏大的陵墓。为了修建一个与自己地位相匹配的陵墓,他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资源贫乏、工具落后的时代,修建出了一座到如今仍令人们为之惊叹的秦始皇陵。传说修建陵墓的时候,挖出的土就能填平一个湖。有意思的是,一处名为“鱼池”的取土之地,竟积水成洼,至今不枯。

▲秦兵马俑近照

据考证,这座奢华的陵墓耗时39年,动用工人72万人,传说当年仅打石场的面积就有75万平方米,而陵墓总占地面积则有56.25平方千米。换算一下,就是相当于78个故宫。此外,著名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其实只是400多个陪葬坑中的一个,且目前已经发掘的面积就超过了两万平方米,而这还是当初项羽攻入关中后,大肆破坏后遗留下来的部分。

02

探究古人,特别是王侯将相的陵墓,是研究一个时代历史的重要方面。通过陵墓中出土的文物,可以了解到当时各方面技术的发展情况,也可以了解到一些历史真相,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历史事件最有力的证据。然而已经发现多年的秦始皇陵,却一直无人敢挖,考古学家到底在犹豫什么?

▲秦始皇画像

首先,在秦始皇陵被发现的时候,考古技术还不够先进;另外,在民间传说中,秦始皇陵布置了大量机关,每一个试图盗墓的人都有去无回,这一点在《史记》中也有明确记载称地宫中有防御用的“机弩矢”,能够做到:“有所传穿近者辄射之”;更有甚者称,为保证尸体不腐,墓穴中注满了水银,而大量的水银会对人体造成极大伤害,甚至致死。因此,专家们一直对这座帝陵望而却步,直到德国专家用核磁技术扫描了墓穴,我们才得以看到秦始皇陵的结构。

▲秦始皇陵近照

扫描结果表明,陵内不仅有大量的建筑群,还有部分依然有热反应,这表明其中的某些装置仍然在运转,而核磁扫描的结果也证实了水银的存在。结论证实了部分民间传言,却也让专家们更难下手挖掘。经过后续不断地勘测,目前基本可以确定该陵墓为高51米,底面周长1700多米的覆斗形,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着咸阳的皇城和宫城。

▲秦兵马俑近照

考古过程中另一常见问题——文物保存的困难,也导致专家们迟迟无法下定决心对其进行发掘。在考古过程中,地下封存多年的文物接触到新鲜空气后,极容易被氧化。例如,兵马俑在最开始出土的时候也拥有着艳丽的色彩,却因为未能给予及时的保护,所有的色彩都氧化消失了,成为我们现在看到的黑漆漆的样子。因此专家对秦始皇陵发现多年不挖作出回应:聪明人都不会挖,挖掘的损失太大了,承受不起。

结语

对文物的伤害往往无法避免,这就要求在勘探、挖掘的时候要尽量小心,以免重蹈覆辙。虽然这批文物可以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这位有争议的帝王,但我们还是要以保护为主。对于历史的好奇与探究要在尊重历史的情况下进行才更有意义,在了解的同时破坏了文物本来的样子,不仅伤害了历史,也无益于后代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