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发生过多次战争。并且在同样一个战争的双方会呈现出极为不一样的发展。更令人深思的是,即便战前情况相似的战役,最后导致天差地别的结果也是非常常见的。
司马家从曹魏手里夺得政权的领导人位置以后,统一三国的局势先后灭蜀灭吴。而前秦苻坚建立政权以后,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攻打晋朝。
这两场战役面对的局势极为相似,但是最后却是一个成功一个失败。这其中的原因在于两者所面临的时代形势不同;更为重要的是,内部纠葛矛盾导致了失败的失败,成功的成功。
1、 西晋灭吴:占据天时地利、蓄谋已久的军事作战
(1) 西晋继承了魏国的强大军事实力,而吴国却逐渐衰弱
司马炎从曹魏篡权以后,成为了三国时代最强势力的政权领导者。当然,这一时候的西晋也名正言顺继承了魏国强大的军事实力。
在三国时候,曹操占据北方努力发展农业军事实力日益强大起来,逐渐成为三国时期最强的势力,而司马家谋朝篡位成功以后,成功将这一强大势力纳入自己的麾下。
公元263年,蜀国已经被魏国灭亡了,而这一时候的东吴面对着强大的魏国也毫无胜算可言。三国时候蜀国和吴国联合才勉强能够对抗势力强大的魏国,而自从蜀国灭亡以后,东吴政权只能凭借着长江天险暂保一时的安宁。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时候的东吴,依靠的是强大的水军力量。针对于这一情况,西晋大力发展陆军力量,而同时对于水军力量进行系统的发展,成为当下必要的一个问题。当然,这也没有难倒西晋。
自从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便将发展水军力量作为军事作战的重要部分,因此,西晋完全可以凭借着魏国留下来的水军力量,足以和东吴的水军力量进行抗争。
西晋军事力量日益雄厚的过程当中,便开始逐渐确立了灭亡吴国的计划。山西晋中讨吴国的战略设计上,司马炎针对于吴国的弱点进行了正确的谋划,最终使得吴国顺利被灭,一统三国的计划就此实现。
(2) 正确的伐吴战略,分兵进攻却也硕果累累
司马炎吸收了原来因为没有强大水军作战而失败的教训;同时,针对于北方士兵习惯于陆上作战的优势,通过两者的结合、水陆并进攻打东吴。不仅如此,除了通过武力的方式以外,司马炎还采取了一些阴谋手段、攻心之策,为武力发展提供助力。
其中便是最为有名的缓兵之策,在战役发动之前,司马炎主动送还了东吴的俘虏和一批军用物资的,这使得当时刚刚登上东吴君王之位的孙皓自信满满,认为此时的西晋仅仅只是一个无牙的老虎。
而此时的吴国,正是因为没有外敌的威胁,反而造成了国家动乱。不仅如此,习惯了享乐的孙皓,也开始了暴君的行径。
在他的治理之下,东吴内政一片混乱,而且由于深好的骄横自满,对于军事发展开始不闻不问,导致原本强大的东吴水军开始走上了下坡路。
而这一时候的西晋司马家趁着这一段时间大量建造战舰,发展起了强大的水军。这一时候征讨吴国的时机已经成熟了,公元279年西晋派遣了20万余精兵强将攻打吴国。
在西晋灭亡吴国的军事作战当中,司马炎按照原定的计划,兵分六路针对东吴所处的重要关卡城池进行攻打。本来这一措施对于吴国雄厚的军事实力来说,并不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然而,由于此时东吴已经走下坡路,在各方实力都有了较大退步的情况之下,西晋的连环攻击反而取得了惊人的效果。在这之后各路大军汇合,在公元280年攻下了当时东吴的首都建业。
这一场战争,最后的结果就是东吴的20多万大军被尽数收编,而当时的吴主孙皓也被迫投降。在西晋灭吴的过程中,正确的军事战略为这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形势相同的前秦攻晋却以继而不同的结果收场。
2、 前秦攻晋:仓促之下的军事行动、准备严重不足
(1) 失去贤臣良将的辅佐,军事战略上错误频繁
符坚在登上王位以后,便采取一系列政策,解决了皇位交替出现中出线的问题。在这之后,他重用汉族人王猛,并经过了一系列改革以后,王猛迅速将前秦时候的实力带到了一个新的台阶。
并且这一时候对于很多贵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整治,致使国家一片清明,力量再度壮大。随着前秦势力的发展,符坚有了对外征伐的意图,为此他集结了数十万大军,开始了南伐。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公元383年前秦以100万大军的优势渡黄河,开始了向南征讨的路程。在淝水之战当中,符坚被东晋军队打败军,这一次南征也宣告失败。
在前秦攻晋的过程当中,符坚不幸失去了自己极为依仗的汉人王猛。而且苻坚并没有听从王猛的建议,攘外必先安内。
针对于自身内部的隐患,并没有及时处理,这就导致了后来的隐患爆发,直接使得这一场军事行动失败。
不仅如此,在攻打东晋的过程当中,符坚任用了一些并没有军事才能的将领,导致他原本既定的战线、战术都失败,最后直接导致了问题频发的军事作战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