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关羽,大家对他充满了崇拜之心,忠义的形象深深感染着每个人,大家都尊崇他为武圣人。关羽的事迹也是妇孺皆知、家喻户晓。比如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败走麦城等等历史故事。千百年来人们对于关羽的死也是争论不休。大家普遍知道是关羽是被东吴吕蒙所杀,这些都是《三国演义》上面的故事,很多都是文学演绎,比如温酒斩华雄,真实的历史是华雄是被孙坚所杀,并非是关羽所杀。当然了,如果你去细读陈寿的《三国志》就会从上面发现关羽之死的真实原因。
都知道关羽是因为吕蒙白衣渡江,最后败走麦城,兵败被杀。但是关羽为何会走到如此境地,这和刘备见死不救有着必然的联系。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很吃惊,怎么会和刘备有关系,刘备为何见死不救。想当年三人桃园结义是何等的义气,关羽对刘备也是忠心耿耿。刘备为什么这样做?这种三人义薄云天的形象,都是《三国演义》里面演义,和正史记载有着很大的出入。大家可以翻阅历史,从古到今那位开国帝王会善待自己的开国之臣,哪朝哪代的开国功臣最后寿终正寝,基本上都没有好下场。帝王和功臣之间的关系永远都无法平衡,只可共患难,不能同富贵。因为打仗的时候,大家利益是一致的,一旦打下了天下,利益分配就发生了变化,立场就不一样了,因为天下只有一个皇帝。
正史记载,刘备发动襄阳之战,是没有经过刘备书面形式批准,关羽擅自做主发动的。当时刘备没有书面批准,也没有当面拒绝,采取的是听之任之、默许的态度。他这样做有两面考虑:第一关羽攻打襄阳,若是胜利,自己的地盘就会扩大,若是关羽失败,自己就少了一个潜在危险。因为那时候刘备已是汉中王,取得了益州和汉中,地盘已经很大了。正史记载,关羽这个人很傲慢,听说马超投奔刘备,心中不服,就写信,要和马超比武,最后诸葛亮知道关羽的心思,回了一封极力夸赞他的话,关羽看后很高兴,拿着信让其他人都看。刘备称汉中王,大封功臣,封项羽为前将军,黄忠为后将军,关羽极不高兴,后来刘备派了一个说客,绵里带针敲打了一下关羽,关羽才作罢。
像关羽这等功臣宿将,刘备在时还能镇得住,还有有所收敛。一旦自己百年之后,自己的儿子做皇位能不能驾驭得了这班功臣宿将,都很难说。再说那时候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威名日盛,外人只知关羽不知刘备。功高震主,这种情况下,那个帝王心里会好受,心里会安稳。从关羽镇守荆州的兵力分配上,就能看出刘备早已对关羽有所戒备。南郡和公安是荆州的战略要地,刘备让自己的小舅子糜芳守南郡,让自己的同乡傅士仁守公安。这两个人都是刘备的心腹,刘备用这两个自己人来牵制项羽。项羽兵败之时,这两人不发救兵,导致关羽彻底失败。如果关羽和刘备没有一点嫌隙,这两个刘备的心腹怎么敢不去救援。
综上所述、种种原因,关羽之死和刘备脱不了干系。关羽的死其实就是刘备权术的牺牲品。居功自傲、功高震主,和领导争功劳,抢风头都是作为下属的禁忌。作为下属一定要时时刻刻警惕自己,不要有什么非分之想,要时刻明白清楚自己的位置,始终把自己的位置摆正,居功不能自傲,功高不要震主,做到这些才能免遭杀身、丢职之祸。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功成身退,免遭杀身之祸,辅佐越王勾践成为最后一位霸主的范蠡,最后选择急流勇退、和西施泛舟湖上,最后寿终正寝。人心都会变化,人性都是复杂的,然而历史才是最深刻的,历史就是自己的火眼金睛,帮助你看穿一切世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