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一个小小的“青花瓷”,它甚至影响着中国几百年国运

2020-08-25 20:33:11 作者: 别看一个小小

说起青花瓷,这可是我国历代对外贸易中的“主要产品”。它经历了多个朝代,在清康熙年间,达到了顶峰。只是现在,它似乎显得有点“默默无闻”了。

其实,唐朝就有青花瓷,但从出土的一些残片来分析,那个年代的产品质量不是很高。接下来的宋代,也是原地踏步。元朝开始,出现了一批高质量的产品。之后,到了明代,青花瓷进入到了发展快通道,虽然,中间也经历了波折。到了清朝的中后期,青花瓷则迅速从巅峰状态快速跌落。

虽然,青花瓷是一件充满中国元素的产品,但在制作工艺过程中所用的色料却是进口的。那时,海外传进的名为“苏麻离青”及“苏渤泥青”的钴料,锰元素含量低,而铁元素含量高,所以,用它们烧制出的青色花纹特别漂亮,这就解释了,它为何能在元朝和明朝中前期得到快速发展的原因了。

因此,有专家分析,根据这些名称的发音,这种色料有可能来自“索马里”,或者“苏门答腊”。不过,现在公认的说法是:它们来源于波斯,今伊朗和叙利亚一带。

都知道,郑和下西洋,推动了海上贸易的发展,使得很多色料能从原产地运到中国。宣德以后,出于各种原因的考虑,“官样瓷器”被朝廷禁止了,所以,“色料”的进口也就基本停止了。虽然,这个时候依旧有少量青花瓷在制作,但用的都是以前的库存“色料”。

到了15世纪中后期,青花瓷的生产呈上升趋势,但是,根据文献来看,这时候基本用的都是国产青料,库存的进口“苏青”已经告罄。之后,由于国产色料烧制出来的产品质量不如进口的,所以,国内的窖口在能用到进口的色料时是不会用国产色料的。

到了16世纪,青花瓷的工艺技术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不过,这时候用的色料,已被一种叫做“回青”的色料替代,来源产地还是一样,同样来自阿拉伯。因此,有专家指出:这其实是一种东西,只不过叫法不同罢了。而不同的原因很简单,一种是通过海上贸易来到中国,一种是陆路贸易。

那么,为何会出现这样一种状况?

郑和的那个时代,海上商贸太方便了,于是,进口了很多“苏青”,用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没有了便去进口,可后来候却发现不行了。此外,在原来的“海上丝绸之路”上,来了一批强盗——葡萄牙人。随着这帮人霸占了“海路”,原来亚洲各个国家之间的正常贸易就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后来,这些强盗用武力建立起了自己的贸易垄断,肢解了正常的国际贸易秩序。然而,国内不会因为这帮强盗的出现,不生产青花瓷。可国产的色料,真是不大好用,只好另想他法。于是,为了不和这帮强盗正面冲突,明朝改走了迂回路线,走陆路。

但因为成本太高,所以,朝廷开始对 “原料”进行管制,甚至,出台了严格的防盗办法,只是治标不治本。到了后来,连路上运输进口原料都成了难题,使得青花瓷开始走向了衰败。其实,别小看这件事:欧洲人垄断了海上贸易,让明朝吃了大亏,贸易量骤减,国库的财政收入下降。

即使后来的张居正拿出了改革方案,但仅仅依靠国内的消费并不能扭转当时的局势。

此外,这些欧洲人不仅垄断了亚洲的海上贸易,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还使得国内和阿拉伯及印度的贸易被掐断了。因此,那些靠海上贸易为生的老百姓们便丢了饭碗。于是,为了生存,他们只能去海中做海盗。在明朝中叶,不少沿海地区的老百姓,就沦落为了海盗。

然而,在没有一个和平的海上贸易的氛围下,没有一个正常的海上贸易秩序之前,明朝政府不可能开放海上贸易,他的首要任务是消灭海盗和沿海倭寇。即使这帮人被消灭了,但欧洲人霸占海路已有数年时间,他们不可能让出自己的控制权,所以,海上自由贸易也不可能恢复到从前。

此外,在这些亚洲国家中,惟有一个国家躲过了衰落的命运,那就是日本。因此,当代历史学家也承认,日本在实施闭关锁国后,才让自己有了翻身的机会。而这个时候,盘踞在东北的满族也发现了明朝的日渐衰落,使得他们一致认为自己的机会到了。当时,明朝的实力,已不能完全消灭这个潜在的敌人,便给自己留下了一个大祸患。

海上贸易依旧在进行,不过那个时候的欧洲没有啥产品,只能用金银“买买买”。就这样,中国的产品出口量一直在增加。这钱一多未必就是好事,投放在中国市场上带来的结果就是物价上涨,通货膨胀!老百姓的生计受到了威胁,他们只会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来抗争,甚至,演变为了农民起义。

到了明朝中后期,出现了不少能人学者,如:张居正、戚继光和李时珍等人。可见,那个时候明朝社会的文明程度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但面对欧洲人,他们却是认识不足,不了解他们的本性,认为他们和外邦差不多。

可以说,正是因为这样的“消极被动”,才让后来的中国一直没有找到有效的对付这帮野蛮人的手段。其实,到清朝以后,青花瓷所用的色料基本都是国产的了,中国人凭借着自己的智慧研制出了同样高水平的色料工艺。只不过,这个秘密后来被欧洲人掌握了,使得青花瓷失去了它的神秘。

因此,通过这样的事件,我们是不是该有更多反思呢?

参考资料:

【《明史?郑和传》、《明史·卷一百六十九·列传第五十七》、《明史纪事本末·卷五十五·沿海倭乱》】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