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现在这个年代,各种高科技武器层出不穷,似乎对军队的数量要求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但是熟悉我国古代军事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在古时候那种冷兵器战争年代,战争的双方取胜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军队数量,只要人数多于敌方,那么自然胜率也就会大一些,当然了,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有,但那毕竟是少数。在古代战争中,对阵的双方比拼的就是消耗,谁耗得起谁就能赢,正所谓是“杀敌1000自损800”,所以军队数量在古代还是比较关键的。
文/古史新解
因此,在古代行军打仗中,提前打探敌军的数量成为了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只有提前知道了敌方的军队数量,才能够及时的调整我方的军队数量,抢占先机,获得主动权。于是为了提前知道对方的军队数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种情报机构,专门用来在战争之前打探敌军的数量。后来到了汉朝时期,又设置了侦查铁骑,还设立了专门用来管理铁骑收集到的情报的情报官,这种情报官叫做“侯吏”,这样一来,提前知道了敌方的数量,战争的胜率也就提高了三分。
那么有一个问题出现了,我们都知道古代并没有雷达这类的现代设备,那么就算有了这些情报部门,又是凭借什么才能知道敌方的军队数量的呢?当然了,一个一个去数是不可能的,像是战国时期那种大型的战争,动不动就是几十万大军的,这不是要数到猴年马月了吗。在著名的古籍文献《孙子兵法》中有这样一种策略,就是在行军打仗的时候,经常有人会虚报军队数量,以达到鼓舞士气的作用。就例如董卓进攻洛阳城的时候,只带了3000左右的兵力,但是呢又通过多次反复进城、出城,假装出兵很多的样子。
那问题又来了,古代的情报机构究竟是如何知道敌军数量的呢?首先呢,双方都会对敌方做一个大致的判断,例如三国时期的蜀汉就只有一个益州,最多也只能养10万兵,要是刘备号称领兵80万的话,那就笑死人了。有了这种大致的判断之后,剩下也就不难了,有3种方法策略帮了大忙,是洞察军队数量的关键。
第一、观察驻扎
古代军队驻扎都有固定的方法和套路,通过观察敌方军旗样式,帐篷数量,周围地势等,都可以对敌军的军队数量做一个大致的判断。就好比三国蜀汉将10万军马全部带来,分营安扎50座,数量又能有多少呢?
第二、观察后勤
在春秋战国时期,魏军的将领就通过暗中派人观察敌军锅灶的数量,来计算敌军的数量,结果呢被敌方所识破,并且通过故意缩减灶台的这种障眼法蒙蔽了魏军,制造出一种人少的假象,直接导致了魏军计算出现失误,直接少算了3万多人,于是连夜派兵出击,结果全军覆没。当然了,有了这个先例之后,后来的将领们就都聪明了起来,不仅观察敌方锅灶数量,还通过对方的后勤补给、饮水数量等多种方式来进行综合判断。
第三、观察对方大将等级与士兵编制
古代每个国家的士兵都有其固定的编制,例如秦朝的军队编制就是在5人为一个队伍,再在其中选一个伍长,100人设立一个百夫长。在明朝也有类似的编制,但是具体的数量是有区别的,明朝采取卫所制度,一卫就是代表5600个人。因此,通过观察对方的将领等级和士兵的编制,就能够大致的把握住对方的军队数量。当然了,哪一种方式都只能计算出敌方军队的大概数量,要想具体到究竟有多少个人参与了战争,恐怕放到现代也不是一件容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