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
曾国藩五岁启蒙,十四岁开始跟随父亲,走上科考之路,六次失利后,被“悬牌批责”,理由是“文理欠通”。这一责罚对于曾国藩来说,就是五雷轰顶。他不仅要接受落榜的结果,还要承受邻里乡亲的指指点点。
经此一事,曾国藩开始反思了。首先的原因,是自己太笨了。曾经有一个传说,有一天黄昏,曾国藩在家背诵《岳阳楼记》,一个小偷,潜入他家,在房梁上,准备等他睡着,去偷东西。怎奈何,曾国藩怎么也背不下来,小偷气的跳下来,背诵了一遍,扬长而去。曾国藩意识到,虽然他有一个极强的进取心,却没有相应匹配的大脑。
虽然曾国藩有些拙,但他一直记得祖父对他的教导,“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因此他和祖父一样,一生倔强,这也为他以后的事业,起到了助力的作用。既然大脑和雄心有差距,那么就需要用超人的努力才能缩短差距。
既然是科举考试,就会有一些答题套路。曾国藩将自己的历年试卷和那些模范试卷,放在一起,反复对比,看看这些差距到底在哪里。经过几番对比,曾国藩发现,自己的文章过于拘谨,比较注意对局部打磨,却缺少大局的贯通和整体的气质。对症下药,以后写文章,要在大局风气和整体性上下功夫。
曾国藩找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后来,考取了秀才举人,入翰林院。这一路的科举升官。不仅是在比对中寻找不足,还要在平时,对自己进行严格的学习。读书也要讲求方法,曾国藩以前都是父亲曾麟书辅导,父亲的方法很笨,死记硬背。导致曾国藩的文章四平八稳,缺乏灵性,很难与读者产生共鸣。
入翰林院后,唐鉴曾经告诉曾国藩,写日记会是一个不错的自我管理办法。写日记的目的,一可以反省自身的不足之处,二可以抓住细节之处,反复打磨自己的缺点。后来曾国藩把日记,给同僚和家族点评,让他们给曾国藩提出可改之地。就这样借助外界的力量,曾国藩更好地提升了自己的能力。
除此之外,曾国藩也给自己拟写了自我管理的十二条准则,看书,练字,静坐,思考等。并严格遵守,一旦发现自己有松懈,就自责不已。日复一日的练习,为曾国藩打下了夯实的文化基础,并培养了他爱思考的好习惯。日后得到道光皇帝和咸丰皇帝的重视,都与此相关。
“十年七迁,连跃十级。”曾国藩成为晚清时期,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梁启超曾经评价曾国藩,“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科举的第一步上,如此坎坷,但找到方法后,却能步步青云。达到了立功、立德、立言这“三不朽”境界,就连左宗棠、李鸿章都远不如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