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为什么非要发动"夷陵之战"

2020-09-01 18:30:31 作者: 刘备为什么非

果然,刘备想速战速决,陆逊又坚守不出。两军相持半年多以后,刘备决战不成,蜀军锐气渐丧,天气又特别炎热,刘备只好下令把军队屯在崎岖的山上,《资治通鉴》记载:"蜀军自巫峡建平扎营,直至夷陵附近,设立数十座营盘,以冯习为总指挥,张南为前军指挥,从正月开始与吴军对峙,到六月仍未决战。汉王命令吴班率数千人在平地扎营"

陆逊感到反击的时机来临,全军出动,用火攻大破蜀汉军队。蜀军土崩瓦解,战死一万余人。刘备连夜逃走,驿站员亲自挑着兵器铠甲在险要路口焚烧,以陰挡吴军的追击,刘备才得以逃入白帝城。蜀军的船只、器械,水、陆军的军用物资,全被陆逊夺取;蜀军尸体塞满长江江面,顺流而下。刘备既惭愧又失望地说:"我被陆逊羞辱,这是天意啊!"

"夷陵之战"结束以后带来的影响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继"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后最重要的一次战役,这三次战役直接影响了"三国"时期的历史的走向。"夷陵之战"结束以后,意味着刘备集团彻底失去了翻身的机会,蜀汉原本就先天羸弱的实力进一步被削弱原本在孙权身上找平衡的刘备集团一落千丈,夯实了实力排行榜的末端, 只能偏安一隅苟延残喘,一直到三国归晋,这个实力排行榜都未曾改变过。

蜀汉弹丸之地,再也经不起大风大浪了。刘备留下的烂摊子使后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寸步难行,诸葛亮六出祁山,并不是蜀汉穷兵黩武,恰恰是因为蜀汉太弱小了。与其让敌人来进攻等待灭亡还不如主动进攻防敌于外,"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诸葛亮深知此道。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能不能成功就不去说了,但诸葛亮不同意魏延的计划肯定有自己的考虑。

打仗实际上打的是国力,以蜀国的国力来说,即便是魏延偷袭成功,后续的防守及后勤保障绝对是问题,以曹魏的国力,如果倾全国之力反击,蜀汉灭亡将会提前也绝不是危言耸听。

对孙权而言,"夷陵之战"的胜利彻底解除了来自刘备方面的威胁,巩固了荆州的胜利果实,三国鼎立的格局已成定局。

总结

刘备戎马半生,用兵基本是败多胜少。但刘备伐吴孤军深入,骄傲自大,敢于在崎岖多草的山路上连营,难道刘备不懂用兵之道?答案是否定的,魏文帝曹丕都能看出来刘备在山区多草的地方连营有问题,《资治通鉴》记载:初,帝闻汉兵树栅连营七百余里,谓群臣曰:"备不晓兵,岂有七面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欲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孙权上事今至矣。"后七日,吴破汉书到。刘备之所以敢这样,肯定的说,自信来源于蜀军初期的小胜和看不起年轻人陆逊,结果被陆逊一把火烧回了白帝城。

被年轻人陆逊击败,刘备非常的不甘心,听说曹魏准备出兵东吴,刘备认为一雪前耻的机会来了,写信给陆逊,《资治通鉴》记载:汉主闻魏师大出,遗陆逊书曰:"贼今已在江、汉,吾将复东,将军谓其能然否?"逊签曰:"但恐军新破,创夷未复,始求通亲;且当自补,未暇穷兵耳。若不推算,欲复以倾覆之余远送以来者,无所逃命。"这段话的意思是:"曹军现抵达长江、汉水一带,我将再度率军东下,将军认为我能否这样做?"陆逊的回答不卑不亢:"只恐怕贵军新败,元气还未恢复,所以才和我国恢复关系。当务之急是养好创伤,修补元气,还没有闲暇对外用兵。如果阁下不慎重考虑,欲图再次率残兵败将远途送来,仍然难逃覆灭的下场。"

刘备原本是恐吓陆逊,想让陆逊认个怂,口头上占个便宜,但收到了陆逊强硬的回信,刘备再也无话可说了,又气又急,在白帝城撒手人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