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景公剧照
《左传·成公十年》记载着一句话:"将食,涨,如厕,陷而卒",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君主晋景公掉茅坑淹死的惨事。
有一天,晋景公吃完饭后突感腹中胀气迫人,忍不住就快步赶去茅房,或许是跑的太过仓促,一不小心就掉入茅坑中被屎尿淹死了,然而这种茅坑下设置的是一口大缸,属于收集式盥洗室,为图容量足,故此辎这种缸的体积都是又高又大,足可埋进一个成年人。
以此看出,春秋时的厕所,其屎缸很大,则可容一个人掉进去淹死。后来,随着朝代衍变,秦汉的茅房开始改良,贵族们逐渐用上安全洁净的盥洗室,而大坑型的茅厕均为穷苦老百姓所用。
古代厕所图
古代建厕所讲究方位,故称"上厕所",慈禧上厕所为何是“香”的
时至今日,中国人为什么习惯说上厕所,而不是下厕所,而进厨房也会说成是下厨房呢?其实这和古代茅房、厨房的修建位置有关系。
厕所和厨房的方位
到了晚清,慈禧太后用的马桶更精致高贵,其为工匠挑选上好檀香木,雕琢美丽纹理,耗费时日制造而成,为了成全慈禧的虚荣心,还专门在马桶上镶入各种玛瑙宝石,以金银镶边,马桶内还铺垫浓厚的香料与木屑,该檀香马桶所散出的香气完全遮盖了慈禧如厕时的臭味,充分表达出"连屎都是香的"的谬论。
当慈禧驾崩后,该镶金马桶也被当为陪葬品,随慈禧遗骸埋入定东陵,后来遭到军阀孙殿英盗墓后,该只檀香镶金宝石马桶从此不翼而飞。
清朝贵族使用的马桶
结语
从周朝开始中国人就注重如厕卫生,不会随地大小便,贵族的如厕条件一直比平民要好。而民间百姓多数是蹲茅坑、茅缸,春秋战国时期的茅坑又大又高存在安全隐患,过程中偶尔有人掉粪坑死亡,或摔伤。
春秋战国时期厕所用缸做坑
中国厕所文化发展到汉朝,开始衍变出冲水式厕所,但该类型厕所均为皇族或贵族能使用,老百姓还是以蹲坑为主,普通人家的厕所主流建立在院子北侧偏东位置,响应五行中水木的理论。
明清时期,古人开始流行用马桶,多为中国式木制马桶,且在房间内隐秘使用,特别是权势人物的马桶均是上等材质制造而成。
在古代,茅房是一个隐晦藏污纳垢的地方,古人最不想提及,随着知识素养提升,部分注重文雅之人,就不想再直言自己上厕所,改而用出恭喜,解手代称,这样一来既然文雅有不失礼貌,同时还彰显出自己有学问。
但一些基层人士,墨水不多,也无过多计较,上厕所就是上厕所,蹲坑就直接说自己蹲坑。故此,上厕所一词被沿袭下来。
厕所之所以用"上",则是因为古代的厕所茅房所数修建在家中大院的北边稍微向东的位置,古人注重阴阳五行、风水之术,盖房造屋都要选吉日,以及根据方位五行,设计房屋结构,而东方乃木位,北方则水位,在五行中水能生木,为此茅房就被安排建在水位(北向)之上。
而排积的粪便能充当肥料滋养农作物,东向木位则代表农耕繁荣、万物生长之意,故此属于主北偏东,茅房就顺理成章的修在院子北向稍东的位置了。
而一般的茅房下面需要埋一口大缸,故此提高水平线,使得一些茅房位置偏高,需要走上去,另外主要是,古代地图有一种"上北下南"的规定说法,去北向多数叫上北,去南向多叫做南下或下南,那么古代的厕所多建在北面,就习惯性的叫做上厕所,而厨房一般建在南向,则叫成下厨房。
古代木质马桶
随着时间的推进,以及技术的进步,到了明清两朝,皇族们已用上了更便捷的马桶如厕。这种马桶一般采用木料制作而成,皇帝的马桶均是上等的优质木材所造,如沉香马桶、檀香马桶等,该些木材本身自带一种天然香气,以便遮盖污物的臭气。
每当皇帝想如厕的时候,则就地找一处宫殿或房间,命太监宫女把"整套设备"逐一排开,诸如把一座挖开圆坑的椅子摆放后,下面放入香木马桶,燃起香烟,备好毛巾、厕纸、鼻烟壶、水盘等,一干人等默默服侍完皇帝如厕后再原样收拾清理干净。
清朝时期的马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