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厕所:周朝就有“洗手间”,厕所的建造为何与方位有关?

2020-09-03 14:21:59 作者: 古代厕所:周

导语

常言道:"人有三急",这点古代人与现代人都毫不例外。而我国古代因受儒家思想文化影响,文雅人对如厕又有不同称法,像东汉时期的人们就把上洗手间叫成"清也"。

那么当时的科技均没今日发达,各种设施和日常用具都很原始,古人上厕所的地方、设施、用具均是什么样子的呢,茅房到底有哪些发展历程呢?

古代洗手间的设计特色及名称,厕所直接建在"猪圈"上

对古人来,茅房就是排除污垢的场所,文献《周礼·天宫》有写:"宫人,掌王之六寝之修,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恶臭"。

周朝时皇宫里设有宫人一职,其和现代的厕所清洁工、服务员、泥水工差不多,主要负责给周朝皇室修建茅房(厕所),清理粪便,除臭除污,给皇帝、妃嫔打理寝宫卫生等。

古代石厕

井匽说的就是井状的厕所,汉朝文人郑玄,认为匽多是指路边的茅房,清朝王念孙则称井匽为偏僻隐秘的洗手间。

建造井匽,多为在指定位置挖一个大坑,呈井状,以方便古人在上面如厕,有些地方则是挖水沟、挖水池来充当井匽。

古代厕所挖坑充当井匽

有关中国厕所的记载大约于3000年之前,古人美其名日:" 宜常修治,使洁清也"。这点证明了,周朝以及更远的朝代,华夏民族就懂得注意卫生,如厕有规定地方,不会随地大小便。

然而皇帝有高级的茅房,民间百姓则有简陋的茅房,通常茅房又称为茅厕、溷藩。"溷"字指古代的猪圈,溷加藩则成人所用的茅厕。

低档点的古厕所一般就是一个坑或一条水沟被你解决,高档点的则配有中国式马桶或洗手池等,等于是现代的洗手间。不过古人称这种较完善的厕所叫"盥洗室"。

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各大小城池就已修建有公用盥洗室,具体有城上五十步茅房,而溷则为城下积不洁之处。

密林里厕所

所谓盥洗室(洗手间)自诞生以来备受华夏民族注重,有书《说文字释》记录:"厕,言人杂在上,非一也, 言之秽之处宜常修治,使结清也",这方面突显中国古人早有注重身体洁净、注意个人卫生的良好习惯,以至于城池中每五十步就修建一个洗手间厕所供百姓方便。

另外,古代将士方便的时候,通常都会到城下建造或城墙附近的盥洗室解决,这种方式据说可以统一管理粪便,使其达到最洁净化,充分减低对城池的污染,避免该垢污引发人畜疾病。

古代城市排水设施

周朝的盥洗室设计有盛水的地方,供给人用水冲洗盥洗室,随着技术发展进步,盥洗室内逐渐设计出更好的冲水系统。

到了秦朝汉朝后,盥洗室内的墙壁开始挖开口子做成通气窗口,以达到通风排气效果,让如厕者不再那么难受,茅坑左右会铺垫稍高的踏板,避免古人的长袍衣尾染中污垢。

为了更好的除臭味道,则在盥洗室内堆放一些香气类花香树干以及小石头,以缓冲室内的臭气。并且在汉朝初期,为了方便区隔男女共用一厕的尴尬,将厕所分为男、女厕所。

除此还在茅房门口的下坡处,建设石阶梯,用来防止滑摔,该功能有效解决旧盥洗室的泥坡易滑几率,之前有人上茅房太着急,往往因走的太快,而在盥洗室门口摔倒。

厕所外建石阶防滑倒

然而秦朝仅有高档点的地域修建有盥洗室,落后点的乡村因经济条件不允许,多为"蹲坑"模式,即是在原来的石栏猪圈上铺垫石板,再挖出许多小坑口,以此来方便古人蹲上去方便。

人粪给猪吃

而人的粪便会自然落入猪圈里,供给家猪再"品尝"一遍,再化为猪粪沦入庄稼地,据说这种做法既节能环保尽到"物极所用",又能把家养得更加肥胖,肉质吃起来更鲜美。

汉朝诞生冲水式厕所,仅有皇族能用,晋景公掉厕所"淹死"

根据出土文物得出,我国东汉时代已经有了冲水式的盥洗室。这种盥洗室被一位东汉大将带入墓中当做了陪葬品。

其盥洗室位置修建在陵墓东北角落,蹲坑周边建造有牢靠的扶把手,供给使用者排泄完后,借力站起来。

另外汉朝陵墓所挖掘出的《仆人涤器图》透露,汉代的盥洗室一般修建在府邸的左墙外部,位置稍高,地下不设坑井,以大水缸替代,以便集中积累粪便,再由倒夜香的人负责倒掉,汉朝普通人多数使用的是这种大缸盥洗室,冲水式盥洗室属于高档奢侈设施,唯皇族人才能使用。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