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五出祁山是为了光复汉室?看透真相的曹睿、司马懿笑而不语

2020-09-03 14:27:48 作者: 诸葛亮五出祁

公元227年,诸葛亮向后主刘禅递交了一份建议,这就是绝大部分中学生都会背的《出师表》。

洋洋洒洒七百多字,言辞恳切,态度坚定。

中心意思是说:一路向北。

而在这之前,三国边界上已实际经平静了好几年,至少曹丕在位6年并没有发动对蜀汉的大规模进攻。

按诸葛亮自己的说法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现在先帝的遗愿他必须继承,加上“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所以“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因此,从公元228年开始到234年,诸葛亮接连共发起了5次北伐。

不得不说诸葛亮的确是战略型人才,占荆州、抢益州,形成对曹魏的战略优势,抑或是连吴抗曹,最终使刘备站稳了脚跟。

但这一次的选择却是失败的,因为北伐直接把蜀汉向破产的边缘又狠狠推了一把。

01

228年第一次北伐,开头还是很顺利的。

因为是曹丕新亡,曹睿刚刚登基,再加上之前数年没有大的争端,曹魏没有做出任何准备。

所以第一次北伐算是突然袭击。

很快,“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

形势对诸葛亮都极为有利,直到司马懿出现。

在司马懿援军到来的时候,诸葛亮被瞬间逆转了局势,算是诸葛亮这辈子最大的克星。

是压力之下做出的错误决定也好,或是双方悬殊的绝对力量也罢,不派魏延而是新手马谡,街亭之战输掉的不止是战略位置,更重要的还是信心和数万有生力量。

所以总体上,第一次是失败的。

诸葛亮第一次一度失去了自信,没有章法。这在第二次出征的时候表现明显。

面对郝昭严密防守的陈仓,魏延不能顺利拿下,诸葛亮不信邪,非要拿下,结果浪费了不少精力也失去了进攻的时机。不过好在后来战果不错:斩了王双,平了武都、阴平两郡。

只是吊诡地是,当司马懿援军到的时候,诸葛亮竟然主动打道回府了,理由是刘禅下了命令。

什么时候诸葛亮还要听刘禅的了!

后来几次也是一样充满戏剧性,不是粮食短缺,就是身体不适,都是主动撤回点。

很明显,第一次后诸葛亮便不想再拼刺刀玩命了,一是自身实在消耗不起,更重要的是即使拿下了更多的郡县,以蜀汉军队的人数也守不住。

这些诸葛亮其实看得很清楚。

所以,明面里诸葛亮仍然宣称“攘除奸凶,兴复汉室”,实际上早已放弃了,但是话已经讲出去了面子还是要的。

关于这一点,看得最清楚的还是曹睿和司马懿。

诸葛亮的大军在五丈原不断挑衅的时候,司马懿选择坚守不出,下面的人忍不住了纷纷请求对战。他劝不住,只能假装说要跟曹睿汇报,果不其然,等来的圣旨一样要求坚守不出。

这就跟打架的道理一样,真正的狠人总是刚开始后撤步,找到对方失误再来致命一击。

反倒是那些开头就挥舞拳头冲上去的,总是随时准备撤退的。

02

同是三国里弱势的一方,东吴选择的战略要理性得多,虽然也偶尔皮痒去撩拨一下北方,但更多时候是选择战略防守,将更多精力放在内部。

因此,东吴一直人丁兴旺,人才也不断涌现,从陆逊到陆抗,再到潘璋。

而诸葛亮为什么冒天下之大不韪坚持要北伐,也是容易理解的。

想一想现在的美国,它为什么非要去塑造一个敌人,因为它的内部需要。

蜀汉也是一样,而且尤为紧迫。

因为诸葛亮接手的并不是一个有凝聚力的队伍,可以说是一盘散沙。

刘备建立的蜀汉,是由三股政治势力组成的。第一股是“本土势力”,包括原仕洛阳的益州官僚和仕于益州的本土豪强。第二股是“刘璋旧部”,包括追随刘焉父子入蜀的和后来投靠刘璋的。第三股是“刘备亲信”,包括刘备的骨干,统称之为“荆州集团”

这三股力量,由于有一个先来后到的关系,就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的主客新旧矛盾。

之前在刘备时期,凭借刘备高超的政治手腕,这些纷争大都隐藏在水面下,但也并没有解决。

强如刘备这样的公关圣手也没能调和三方的关系,诸葛亮自然更是有心无力,他选择逃避这个问题。

但是逃避而不解决问题,那问题就会像长在身上的脓疮,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加严重。

除非搞出个更痛的事情吸引注意力,让人暂时忘掉脓疮的疼痛。

没错,这就需要对外战争,只有战争才能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在短时期内把大家凝聚在一起,重新成为一个真正的集体。

03

聪明睿智如诸葛亮,当然清楚对抗是饮鸩止渴的办法,我相信他是觉得自己没办法解决疲敝的益州,和混乱的内部关系,从而选择走上了不归路。

不仅是对他个人,也是整个蜀汉。

这一点曹丕就要成功得多,同样面临汉朝原有氏族和亲信的争斗,以及对自己的不信任,他寄出了九品中正制,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同样还有东吴的孙权,在后期处于权利中心的变成了陆逊这样的本地豪族,前期一起打江山的潘璋、鲁肃等逐渐被替代。

政治说白了就是处理关系,善于管理的诸葛亮并不善于搞关系,因此无奈选择了最容易的路,但容易的一般都不是正确的答案。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