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城伏羲庙:鱼台的历史文化,应该从这里开始

2020-09-03 21:34:25 作者: 两城伏羲庙:

文/刘东华

对鱼台来说,枣荷高速开通,拉近的是与湖东地区的直线距离。但从文化的意义上来说,它是把鱼台的历史更拉入了纵深。这么多年来,一水之隔,阻断了我们用脚步去丈量这段历史的行程。

跨湖大桥横跨东西,我的这次跨湖之行,除了体验它的快捷,更迫切地去体验一次历史文化的距离。

过跨湖大桥,第一个出口就是两城。现在的行政区划属于微山县。

但是,对鱼台的老辈人来说,两城的山水与田园,生活着的依然是我们的乡里乡亲。

两城有座伏羲庙,今天伏羲庙的伏羲殿内,仍然立着两通石碑,一为蒙古中统二年重修伏羲庙碑;一为明万历四十一年重修伏羲庙碑。上面的文字非常清晰地记载着,“鱼台县治东北70里,曰辛兴村,其间有伏羲皇帝之陵,陵上有庙。”

鱼台县治,是当时的鱼台县城,今天的旧城。两城伏羲陵,距县城70里。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两地的交往应该是频繁的,70里,没有今天大湖的阻隔,但要翻山过川,一路皆是鱼台的壮美山河。

很多年来,在中国的伏羲文化研究里,对伏羲故里之争,存在不同声音。一种是甘肃天水,一种是河南淮阳。曾经我到过河南淮阳的伏羲陵,在一片平川之上,堆起的土包,可信度有多少,我们不敢唐突。

但是,据孔子考证的人文初始的丧葬习俗,王者的陵和庙都是一体的,即在陵上建庙。两城伏羲庙,正是这种风格。当地把伏羲陵称之为青石云台,沿着宽大的青石拾阶而上,能让人感觉到一种肃静庄严之气。

两城伏羲陵是目前济宁现存最古老的文物建筑,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所以,当我到达伏羲陵的时候,这里的大门是紧闭的,也没有任何游人,门前的广场上是一对正在翻晒刚收获的芝麻的老年夫妻。我上前打问,老人给我解释,这地方不是宗教场所,不接受香火供养,也不接待游人,不搞宗教活动。

如果想看的话,可以叫开门,里面有文物管理人员。

我觉得唐突,但又不想无功而返。只得礼貌地大声询问里面有没人啊?半天,门开了,我说明来意,管理人员还算热情,只是叮嘱尽快看一看吧,别太长时间。

虽然唐突,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庄重的拜谒。

中国是农耕文化的开端。无论是河南淮阳,还是甘肃天水,从真正社会文明的发展和伏羲传说里对文明的贡献而言,伏羲当年所活动的区域,在鱼台一带更让人信服。

人类文明以河流为聚集地,鱼台属于上古文明发祥的汶泗流域,距今大概7000年,古老的泗河就从这里汤汤东去。从地貌上,这里有山水、平川,可以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栽培水稻、谷物,水多的地方可以牧渔,伏羲带领他的部落,在这里一代代繁衍生息,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气候环境,才可能孕育丰富瑰丽的农耕文明。

这是一个系统的历史求证过程,从鱼台历史上早在春秋时期的湖陵邑,到刘邦起兵首战的湖陵城,湖陵早就因境内有伏羲陵而得名,并且胡陵城异常繁盛,漫长的时空里,都是泗河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之城。

因为新的行政区划,鱼台对伏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缺少了应有的底气和担当意识。不知道那些本土的文史学者们怎么想,期待更多人能为伏羲文化的研究拿出更多的资料文献,也为伏羲故里之争,还原历史的真相。

著名学者王献唐先生在《炎黄氏族文化考》中有很好的总结:“今邹县、凫山、染山均有伏羲庙,鱼台、寨里有伏羲陵,陵南有伏羲画石。他对伏羲作歌扶徕考其出自泗水:“扶徕歌即凤来之颂,乃神农之扶犁也。扶风来离音相同尔,是知神农因太昊之乐。”

鱼台是千年古县,这是一片神奇而丰饶的土地。在这里,古老的大运河、五里三贤、梁祝故事、隐公观鱼、栖霞胜境、伏羲传说,都是从远古伸向当下的文化触角……

(明万历四十一年的石碑,文字清晰可辨)

(伏羲陵背依凤凰山,远看山势如展翅的凤凰,生动、传神)

附近的村庄,刘庄,古称辛兴村。现鱼台有人祖庙村,古称为辛田村,不知道两村之间有什么关系。

匆匆一行,不成文章。对伏羲文化的研究,期待更多精彩。

来源:我的县城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