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世纪以前,无论是欧洲的军用还是商业用船,它们的制造技术依然停留在老旧的单层甲板木船时期。以7世纪威尼斯地区通常使用的战船为例,它的长度大约在60米左右,左右各自配备32支船桨,每桨需要4-6人作为驱动力。虽然这种船只可以依靠风力进行航行,但是和古罗马船只相似的是,当时地中海沿岸的船只主要依靠人力作为船只的主要驱动力,这样的大桡船不仅非常笨重,还难以操控,在海战之中通常会处于劣势。
而头脑灵活的阿拉伯人发明了可以在逆风中行驶的三角帆船,这也导致了公元8-12世纪阿拉伯海盗在地中海的肆虐与横行。位于北非的柏柏尔人受到阿拉伯帝国的影响,很快就接受了这种轻便灵活的船只,这种阿拉伯的三角帆船船型纤细,有着能够完美利用风向的大型三角帆,即使在逆风的状态下也能拥有极高的航速,使得它们能够很快摆脱地中海海军的追击,是北非海盗们的不二选择。于是,以阿尔及利亚为中心,臭名昭著的北非巴巴里海盗在数个世纪以来频繁骚扰着欧洲的海上贸易路线,据初步估计,公元8-12世纪的海盗劫掠之中,有超过125万无辜的欧洲居民被北非海盗们卖为奴隶。
痛定思痛的西欧人决心借鉴学习阿拉伯人的三角帆技术和风力操控技巧,但是他们又不肯放弃笨重的人力桨大船,在几个世纪的思考和改革之中,西欧人引入了中国发明的指南针和船尾舵,在公元14世纪逐渐发展出以“科格船”(后改名为“胡尔克船”)为代表的重型商船。这种船只的排水量一般都在200吨左右,初期均为单桅帆船,依靠一张庞大的方形帆布作为自己船只动力的主要来源。
由于这种船的制造十分坚固,因此它的使用寿命很长,但是它笨重的操作方式和航行速度却并不被北非的海盗们所喜欢。公元15世纪初,这些航行在大西洋上的“乌龟”船只经常被北非海盗们所俘虏,很显然它们原本的船只构造和航行速度根本无法满足北非海盗们的航行需要,因此海盗们就对“科格船”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便利化改装,使得它们的功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公元15世纪利克德勒海盗在北海的猖獗活动
公元15世纪初,横行于北海附近的利克德勒海盗让汉萨同盟(德意志北部的商业联盟)的商人们闻风丧胆,他们将劫掠而来的德意志商船加以改造,拆除了船只上层用于放置人力桨的笨重建筑,然后放置数十门小口径火炮,这就成为了“弗雷德科格船”的最初模型。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中世纪史料和考古研究对这种船只的了解十分稀少,因此它究竟使用了怎样的风帆技术我们不得而知。
总之,经过改造之后的弗雷德科格船的灵活性和机动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海盗们经常在弗里斯沿海(今荷兰)一带设伏,因为这里暗礁密布、便于隐蔽。汉萨同盟的商人们明明知道海面上不太平,但是却也不能长期躲在城中,因为那会给自己的商业贸易带来巨大的亏损。无奈之下,他们只能将自己的船只开往英格兰、波罗的海或者西班牙,而商船的行动计划通常会被利克德勒海盗所截获。
在具体的袭击和部署上,海盗们的分工也非常明确:首先,一部分商船负责在埋伏地点原地待命,等到商船驶入目标地点之后发动袭击;而第二部分的海盗船们负责在伏击地点之外进行警戒巡航,一旦发现有汉萨同盟的战船靠近就会前往迎战,使得它们不在伏击结束之前闯入预先设定好的伏击圈内;最后一部分海盗船们则负责后勤保障工作和物资运输工作,将劫掠而来的商船物资和人员运送到海盗的大本营去。
而利克德勒海盗的大本营——黑尔戈兰岛的选择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为这个岛屿周围有着一大片浅水区,只有吃水较浅的海盗船只才能自由出入,而汉萨同盟的船只是绝对不敢深入这里的。凭借这对附近海域的了如指掌,利克德勒海盗才能纵横北海数百年,通过传统的接舷战给予附近的商队以毁灭性的的打击。
北非瓦尔瓦里海盗所使用的主要作战船只
和横行在北海克德勒海盗同名的是,此时来自北非的瓦尔瓦里海盗在地中海的强大严重威胁着南欧意大利城邦和西班牙的海上贸易,尤其是在狭窄的直布罗陀海峡,双方经常会爆发大规模的战斗。和利克德勒海盗所不同的是,瓦尔瓦里海盗有着陆地国家实力的支持,比如著名的“海盗之王”巴巴罗萨·海雷丁,他的身后有着奥斯曼土耳其的支持以及实际归自己所管辖的阿尔及利亚,并且瓦尔瓦里海盗的战船们所面对的是当时的海上强国西班牙的挑战,这就注定了瓦尔瓦里海盗所使用的海盗船只要更加制式化。
首先,瓦尔瓦里海盗通常使用大桡船和西班牙海军进行对抗,这种船只可以说是南地中上最常使用的中世纪战船,西班牙海军之中也经常使用该船。这种船只的长度大约在50米左右,拥有两根装着阿拉伯三角帆的桅杆,不过大桡船平时只会在有风的时候使用它们,船只的主要动力还是来自于船只两侧多达30对的人力桨进行移动。
由于在激烈的战斗之中,船只的行驶速度和行驶方向直接决定了船只的命运,因此最为辛苦的任务全部落在了划船的奴隶水手之上,为了防止他们偷懒,监工常常使用残忍的皮鞭驱赶桨手们进行划船,不少奴隶们因为长时间高强度的劳动而被活活累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