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朝乡役制度变迁,看"富民"阶级与王室之间的较量

2020-09-03 21:37:57 作者: 从宋朝乡役制

而宋王室仍贪图享乐,不思进取。于是,宋王朝在民间横征暴敛,大量搜刮资产。反映在乡役制度上,就是"名募而实差"。"名募而实差"是指,富民阶层已经缴纳了免除劳役之钱,实际上,仍被官府派遣去充当乡役。

靖康之耻后,北宋骤亡,开启了北宋的延续——南宋。南宋,率先推行的也是"名募而实差"。富民缴纳的免役钱,被用于他处。富民仍需要参与轮差。

这样的政策,已经完完全违背了免役法的契约精神,体现了封建王朝对平民的无理压迫。

5. 南宋晚期义役:富民阶层的自觉

南宋义役制度,是富民阶层在自身权益受到"名募而实差"极大损害后,自觉组织起来的,以此对抗乡役制度。义役制度发端于浙江省金华市:"金华长仙乡乡民十有一家,自以甲乙,第其产以次就役"。

不再由官府进行强制安排,而是由这一自发的组织,按照资产的高低,自觉轮值。这是富民阶层意识的觉醒,也体现了这一阶层极强的家国意识。是乡役制度的最高级形态。

总结

宋朝的乡役制度变化莫测,反复无常。从轮差制、到免役法、再到名募而实差,到最后的义役制。没有一成不变的政策,所有政策都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对于宋朝的乡役制度而言,富民与王室相比,处于绝对的不利地位。从宋朝乡役制度的变迁,可以看到富民阶级与王室之间的较量。

但,对于宋王室最可惜的是,未能把免役法一以贯之。宋高宗尚有维护免役法的自觉:"免役之法行之既久,不可骤变"。而后代却并没有意识到,反复无常的乡役制度,不仅不利于税收的稳定,更动摇了富民阶层——统治阶级的根基。

正因如此,多有把宋王朝的覆灭归咎于摇摆不定的乡役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