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被贬后,在古密州的生活应该算是最轻松的一段

2020-09-03 23:35:45 作者: 苏轼被贬后,

苏轼因此上书朝廷,详细论述了山东(京东、河北)与施行榷盐制度的陕西等地的不同,建议“请驰盐禁”, 苏轼提出的具体办法是:“应贩盐小客,截自三百斤以下,并与权免收税。”在苏轼看来,有限度地减免小商小贩的盐税不仅有助于百姓度过灾荒,盗贼为患程度也会随之减轻,大盐商的食盐销路也更加畅通,国家的盐税收入也“必无大亏之理”。

宋代中后期,密州的私盐业兴盛,与苏轼的这一主张不谋而合。密州私盐的兴起,或许也有苏轼的推动之力。

治理匪患:苏轼对于山东民风的认知也是非常深刻的,如果当时的统治者能够听进去苏轼的分析,或许四大名著里就不会出现《水浒传》这本小说了。苏轼是这样评价密州当时民风的:“密州民俗武悍,恃好强劫,加之比岁荐饥,椎剽之奸,殆无虚日”。

苏轼还从更高的层面阐述了对于山东民风需加以重视的理由:山东自上世以来,为腹心根本之地,其与中原离合,常系社稷安危,自秦汉以至隋唐,莫不因山东终不能取,以至于亡“。

面对因为天灾,盗匪横行的现状,苏轼建议宋神宗行“仁慈“、“敦化”之政。同时辅助以减税都手段来修养生息,安抚民心。

苏轼 《归院帖》

在密州期间,苏轼还对朝廷推行的变法政策进行了实际的考察,例如“手实法”(先由官署规定标准物价,另各户主自行报其丁口田宅家产,奖励告发伪情),这样的作法导致了仇人恶意检举,人心惶惶的局面。苏轼据理力争,随最终“手实法“最终废除,但苏轼却马上面临着人生的重大转折。

回顾苏轼在密州对于抗击蝗灾旱灾,议论盐政,平息盗匪等等方面的做法,可以看出不到40岁的苏轼的做法和建议,其实更符合实际操作,具有更加务实的风范,只可惜拗不过一心变法图强的宋神宗。

苏轼给密州留下了什么?

文化层面上,苏轼留给密州的无法用具体的数据衡量,但后世密州(也就是诸城)的文化底蕴是实打实的深受苏轼影响,举一个最简单直接的例子,著名作家臧克家在后来就直言自己最崇拜的文学家便是苏轼。而诸城文化名人辈出,有着多方面的因素和基因,苏轼肯定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超然台旧照

超然台

超然台本来是北朝时期的一段旧城墙,位于现在的诸城市政府正后方,苏轼到密州后整修一番,成为了他文学创作的一块宝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便是在超然台上一挥而就,当然苏轼还有很多存世的文学作品,也来不开超然台这个地方,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查对一下。

超然台1948年毁于战火,2010年依照原样3倍重建,超然台现存放着6块超然台刻石原迹,另外还存放着50余方后世与超然台相关刻石。

雩泉亭遗址旧照

雩泉亭

雩泉亭是苏轼刚到密州之时,为了向百姓传达官府抗旱的决心,在他数次祈雨的常山北麓开凿泉眼并建亭于上,命名为“雩泉“,作《密州常山雩泉记》,雩泉亭经过历代修葺,一直保存至上世纪50年代,被一石匠凿断石柱,作成石夯变卖。后又重建。

诸城博物馆也收藏了众多与苏轼有关的历史文物,例如王铎书《超然台记》刻石,明代《苏学士东坡像》刻石等。

密州,是苏轼第一次掌管一州政务,并实施其治理思路的地方,也是他精心进行大量文学创作的地方,密州有幸为苏轼提供了短短两年的轻松时光,也有幸得苏轼文学成就的庇荫,成为鲁东南一块文化宝地。

图片来自网络扒图,时间仓促,如有冒犯,敬请原谅。故宫特展图来自艺度\展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