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苏轼特展现场
古时的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市,位于山东半岛的东南部,与青岛、日照毗邻,可能很多人不熟悉,但是提起《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江城子·密州出猎》,估计很多人都耳熟能详,这是苏轼在密州任职期间写下的千古名篇。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七年至九年(1074—1076)任密州知州,在密州两年,虽然也面临治旱治蝗的压力,但政治上的压力相对轻松,对于苏轼来说是文学创作的高峰期,也是对北宋词创作产生深刻影响的一个阶段。苏轼在这两年里创作的诗、词、文205篇:诗126首,词20首,文59篇;离开密州后,他又写下了有关密州的作品27篇。这两年,苏轼在词牌创作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扩大了词的题材,开拓了词境,探索了以诗为词的写作方法,提高了词的表现功能与文学地位。这一阶段是苏轼文学创作转型期的开始,也为他后来文学创作的成熟期和辉煌期奠定了基础。
南宋著名的文学家胡仔在他的《苕溪渔隐丛话》中有这么一段话:“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算是对苏轼词che创作的高度赞赏吧。或许诸城这个地方文化名人辈出,也是在这个时候种下的基因。
苏轼在密州期间的生活,相比接下来 “乌台诗案”后的人生境遇,应该算是他被贬生活中最为惬意的阶段,不知苏轼本人后来会不会特别想再回到密州就这么待下去了。
诸城常山,苏轼5次祈雨之地
苏轼自己选的外放之地密州是个什么状况?
其实苏轼出任的密州,还算是比较好的一个地方。
北宋时全国被分为15路,山东分属京东路和河北路,到1074年,也就是苏轼被贬到密州的时候,京东路又分成了京东东路和京东西路,此时的密州属于京东东路,治所在诸城,下辖诸城、安丘、高密、莒县和胶西五县。
密州在北宋属于“上”州,人口非常多。宋初密州主户14052,客户22216,至崇宁间(苏轼离任后30年左右)密州人口已达14万户,32万人之众,是当时京东东路人口最多的州。
古密州地理位置
苏轼任职的时间段,虽然密州正处灾年,但也处在密州向上发展的时期,苏轼离职后12年左右,密州板桥镇成为北方地区唯一的对内外贸易港口,连接南北货运中转,也是北宋对高丽进行贸易的重要港口。
密州也是北宋京东东路重要的盐场,宋代中后期私盐兴起刺激了煮盐业的发展,密州因盐而兴,成为京东商业重镇。
密州在当时被称为“山东第二州”,虽然与繁华的杭州相比差距很大,但是苏轼从杭州请调密州,也不算是被彻底丢进了冷宫。
苏轼 《题王铣诗帖页》 故宫特展作品
苏轼为什么来到了密州?
宋神宗时期,苏轼是明确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一派,面对激烈的立场斗争,苏轼自请出京担任杭州通判。按照北宋的官制,任满三年之后都要调任别处,正在此时,曾经给宋神宗进言:“如司马光、苏辙辈,复置左右,以辅圣德”的李师中被贬成了和州团练副使。
面对这样的政治形势,苏轼深感请调返京无异于飞蛾扑火,于是就再次主动上书朝廷请求调任密州,一来可以躲避朝廷中激烈的政治争斗,二来可以离在济南的弟弟苏辙更近一点。
朝廷也很快同意了苏轼的请求,毕竟一个曾经被宋神宗赏识过的“保守派”,距离核心越远,对政敌越有利。
估计也因为苏轼自己主动远离争斗的缘故,他在密州度过了还算平和的两年。但是他的对手可并没有忘记这个影响力不小的反对者,那都是后话了。
苏轼 《三马图赞残卷》 故宫特展作品
苏轼在密州做了什么?
有历史学家曾经这样评价苏轼在密州的表现:成熟的政绩,成熟的文学。宏观的事情还是留给更专业的历史学家来研究,我们来客观了解一下苏轼在密州的治理活动:
治理旱灾蝗灾:苏轼刚到任密州时,蝗灾旱灾同时肆虐,“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公私匮乏,民不堪命”,老百姓“剥啮草木啖泥土”,“流殍之余,其命如发”。
苏轼行动迅速,痛斥当地官员“蝗不为灾”的荒谬言论,亲自下田参与灭蝗抗旱,苏轼鼓励当地百姓下田挖掘蝗虫虫卵,按重量给予一定的粮食作为交换,不久“得蝗子八千余斛,井窖于县前”。
但是蝗灾的根本在于久旱不雨,“祈雨”也成为苏轼在密州的一项重要活动,根据记载,苏轼不少于五次前去位于密州南部的常山进行祈雨活动,从现在的角度来看,这完全属于封建迷信活动,但是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社会,“祈雨”确实有着一套严格的礼法章程的大事,苏轼的祈雨活动虽然没有给百姓真正带来实实在在的雨水,但是却给当地百姓传达出了官民一心的讯息,对于维持当地的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苏轼 《春中帖页》 故宫特展作品
提倡私盐买卖:前文提到,密州是盛产海盐之地,但是海盐的生产经营都严格控制在官方手中,由官府向盐户收盐,将盐税加入盐价卖给商人,严禁私人买卖。苏轼刚到密州时,正值盐税暴涨。以前密州的海盐并没有严格控制,因此当地的百姓还能够做些贩卖私盐的小生意养家糊口,但是现在食盐官卖的政策加上自然灾害,极有可能激发民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