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节用、节葬与非乐的主张

2020-09-03 23:42:26 作者: 兴天下之利,

统治者为了听音乐,就要厚敛于民,置备一套乐器,这是夺民之利,掠民之财。有了乐器,还要找人来演奏。从事演奏的乐师,不劳而获,还必须要精美的食物,穿着华丽的衣裳。因为吃得不好,颜色就不值得看。衣服不华美,身形动作不值得看。不劳而获的人多了,老百姓的负担必然就要加重。

选择乐师必然不能选择老弱与幼小的人,必然选择壮年的男子或女子,这样致使男子不能耕田种地,女子不能纺线织布。耽误了生产,人民衣食便不足。有了乐队,有了乐师,王公大人自己欣赏必然不觉得不尽兴,必然要与人共同来欣赏。如果与官员一同欣赏,必然要荒废他们治理政事,如果与百姓一同欣赏,必然要耽误他们的生产。

天下最大的祸患有三种,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食。然而撞大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不仅无助改善这些情形,反而使这些现象更严重。天下国与国相争,强欺小,大凌小,盗贼横行,从事于音乐,无助于安危定乱。

根据了这些理由,墨子提出了非乐的主张。音乐固然好听,但不能解决广大人民最迫切解决的生活问题——吃饱、穿暖、安居。音乐不能当饭吃,做衣穿,所以墨子从节用的立场出发,提出了废除人类艺术欣赏与享受的权利。

《墨子 三辩》篇记载了墨子与程繁关于音乐的一段辩论。程繁认为,音乐有养倦之功,不仅不会影响王公官员治理政事,百姓从事各种事业,反而有所助益。人不能永远处于工作的状态,工作劳累了就要休息,休息就要听音乐。

对于这个问题,墨子并不直接回答,他说从尧舜,到当下,音乐越来越多,天下反面越来越乱,据此他推论说,音乐对于治国不仅无用,而且有害。表面上墨子胜了这场辩论,但却逃避了问题。尧舜到春秋时代,天下越来越乱的论断是没有根据的尧舜治天下未必比当时的王公贵族更高明。

墨子不仅剥夺了人们艺术享受的权利,还将人们休息的权息一起剥夺了。这可以从墨子与墨家生勤死薄,以自苦为极的生活态度看出来。在那个时代,贫苦大众无权享受音乐,音乐是贵族专有的奢侈品。墨子非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04小结

墨子节用的立场是从功利角度出发而做出的。不过,他的功利仅限于维持人类最低的物质生活需求。饮食能充饥补气就好,味道是否鲜美,味道是否调和,是无须考虑的。衣服冬暖夏清,足以覆体就好,服装是否美观、华丽,也是无须考虑的。言外之意,只要能吃饱穿暖,美味与美观,对于人没有实际用处。

节葬主张是对于当时天下厚葬久丧习俗的反动,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我们现代的丧葬习俗,是符合墨子观点的。死去人既已埋葬,活着人就不应当久哭,而应当尽快从事生产。

墨子非乐的主张过于偏激,他依据狭隘的功利观念,主张废除人们音乐艺术享受的权利,认为音乐是一种不能加利于民的东西。可能,对于当时的贫苦百姓,他们真得没有音乐,或者不需要音乐。音乐是贵族的专利品,既然老百姓能够没有音乐,为什么贵族就不能?

参考资料:

《墨子》中华文化讲堂 注解

《任继愈谈墨子与墨家》 任继愈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