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品格的最重要的标签之一,抑或可视为中华美德的的根基所在。它出自《论语》中孔子的学生曾参之口: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焉。表面意思是说,谨慎地处理父母的丧事,追思缅怀我们的祖辈先贤,民风德行便会愈发淳厚。慎终是要我们谨慎从事,看重生死,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叫以人为本,人命关天。追远也不是仅仅是对祖先的寄思,同时还要传承他们的美德,接续他们的事业,为家庭、族群、国家做出贡献。
所以,中国古老相传的节日,大多都有后辈儿孙拜祭先祖的不朽主题。儿孙接踵而来,或认祖,或寻宗,或德业双隆为先祖汇报后代之昌荣,或逢难彷徨而向先祖祈佑求方,自明朝以降,香火经年,百代不绝。如果正值清明、中元二节之时,祭祖园内更是四海同声,盛况尤烈,俨然天下一家。时值庚子年七月十五,由来已久的洪洞县大槐树中元节祭祖大典如期而至,如往期一般吸引来海内外华夏子孙和诸多媒体的目光。
中元节,我们更习惯将其称之为“鬼节”。农历七月之中,一般正值初秋粮食丰收的时刻,民间要以新收获的粮食祭祀先祖,报告丰收的喜悦。又因七月中为人间阴气最盛的时候,鬼门洞开,亡人可以前往人世享受儿孙的香火供奉,传承由此而来。“中元”的称谓来自道教。相传,上元、中元、水元统称为“三元”分别对应道教最早尊奉的三位神仙,天官、地官、水官。又被称为“三官大帝”。三官大帝各自的诞辰又分别对应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十五下元节。
我们的祖先在远古时代与天争命,与地争食,缘水而居,所谓天、地、水便是当时人民生产生活的条件本源。而三官大帝这三位神仙对于华夏子孙来说并不陌生,尤其是对于生活在三晋大地上的山西儿女更是耳熟能详。他们就是曾在这片汾河养育的土地上刀耕火种,开辟纪元,孕育出华夏文明的尧、舜、禹三位帝皇。其中尧为天官,掌管诸天仙神,司人间福祸。舜为地官,掌管三山五岳,在世地仙,主赏善罚恶。水官大禹,掌管四海四渎,天下水系中的仙人。《西游记》里的东海龙王上天庭告状时,自称“水元下界小臣敖广”,就是因为在神话体系中,他是水官大帝大禹的直系下属。
中元节又被称为“地官赦罪节”。意思是说凡人在这一年中觉得身犯罪责。可以向地官大帝舜祈祷,以获取宽恕。那么为什么舜可以评判天下人的功过得失呢?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华美德的各项标尺包括孝、悌、忠、义等等在传说中是由舜身体力行确立的。
《史记》中说,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洪洞县大槐树祭祖园中刻有《二十四孝图》。第一孝的主人公便是舜。舜为黄帝后裔,姓姚,因目有重瞳,故名为重华,这种眼部特征也在后世被认为是皇帝的特质之一。他的父亲瞽叟顽劣,继母跋扈,偏私舜的弟弟象,三个至亲却几次三番想置舜于死地,但舜依然十分孝顺父母,关爱弟弟。他在历山耕种,制定《七十二候图》。以五天为一候,总结了一年之中,黄河流域天象、地理、气候等规律,用以指导农民的生产生活。他还创立制陶的工艺,为先民的生活提供便利。相传,舜耕作的地方便是洪洞县城西二十公里,万安镇东圈头村南的古历山,山上建有一座千年历史的舜庙。而他制陶的地方便是不远处的姚头村,直至本世纪初,当地村民父老仍有以烧制陶器为业者。
舜的品德和才能传到了当时的部落首领尧帝的耳中,尧便将自己的女儿娥皇和女英许配给了舜,想进一步考校舜的才德,所以历山人称舜为爷爷,娥皇、女英为娘娘。在尧的家乡羊獬,人们则称娥皇、女英为姑姑,舜为姑夫。自此两地结成联姻亲眷相互走动,这便形成了每年农历三月三羊獬人接姑姑、住娘娘,四月二十八历山人迎娘娘回婆家的走亲习俗。传承至今,已有四千多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为洪洞县的文化名片。后来,尧将帝位禅让给了舜,舜也不负众望,成了一位贤明的君主,和尧一起被儒家尊为君王的万世典范,古人常说,尧天舜日,这便是他们那个时代对盛世的终极期许和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