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揭开了古代富二代的一面:从不缺钱,永远是少年

2020-09-07 01:02:41 作者: 李白揭开了古

在当时,天下是被纨绔二代们把持的,萧宝卷算是集大成者。他是南朝齐的第六个皇帝,小时候就不喜欢读书,整天在皇宫里抓老鼠玩,就这样一点点地荒废了。当了皇帝后,四处搜刮金银宝器,喜欢敲锣打鼓用很大的排场上街游荡,更大的爱好是在皇宫里当小贩卖东西。就这样闹腾到了19岁,最终在叛乱中被身边的太监砍死了。

家业家世都算是富,一个是物质基础,一个是关系人脉。从皇家到世族,败家的子弟毕竟不算多,因为富裕起来的家庭,最看重家教。

从古人的角度看,为国尽忠是二代们最好的出路。

二代们无论是财富还是人脉,都有利于自身更上一层楼,没有多少人会主动选择萎靡和安于现状。再者,古代科举制度成熟后,普通家庭想要进阶,基本需要集三代之力,最典型的当属晚清名臣曾国藩了。

就像曾国藩在《台州墓表》中所说:“吾曾氏由衡阳至湘乡,五六百载,曾无人与科目秀才之列”。不用说得太远,曾国藩爷爷之前,家里就是安于现状,有吃有喝就行了。从他爷爷开始,立志要进阶,除了积累财富之外,他还让自己儿子拼命读书,好不容易才中了秀才。不过此时曾国藩的父亲年龄已大,把希望又寄托在了曾国藩的身上。到了曾国藩这一代,曾家已经有两代之资,虽不是巨富但也衣食无忧,曾国藩青年时可安心读书学习。

好的家世背景是培养人才的基础,无论是官宦世家还是家资巨富抑或小有安康,只有在吃饱穿暖的情况下才能考虑更多的东西,这也符合马洛斯需求的理论。

第一代人需要拼命地积攒家业,没有时间读书更没有机会参加科考。第二代人在第一代人的基础上,不愁吃穿了,但因第一代人忙于家务,没有时间悉心培养,所以考中的可能性也不大。只有到了第三代或者三代以后,家业有了,有了更多的时间和资源来培养下一代,孩子们才有可能通过科举而最终步入仕途。

从另一个角度看,古代农耕文明产业单一。士农工商,人中龙凤的阶层只有士族官员,所以这些二代们一辈子孜孜以求的,都是如何当官。求官往大了说是家国天下、施展抱负,往小了说能够使自己彻底进行阶层的跃升。现代社会考不上公务员,随便做任何事情都可能做出成绩,然而古代要是不能当官或者不能当重要的官,一辈子的才华也就付诸东流了。

正因为如此,纵然是像李白这样崇尚自由的人,也会放低身段到长安去谋求发展。可怀抱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志向,最终还是因为不会阿谀权贵,只能“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继续四处流浪了。

虽说衣食无忧,但他一生的情绪状态真的如自己诗中所表达的那般自由快乐吗?恐怕未必。世事多舛,诗歌不过是避难所罢了。

至于像孟浩然这样完全没有入过仕的人,所有的才学和抱负也都只能“把酒话桑麻”了。